一、对“群众观点”的理解
(一)、树牢“群众观点”是人民法院“人民性”根本属性的必然要求
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决定了我国司法制度的人民性。司法权是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授予的,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运行。人民法院的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要体现“人民性”,就必须树牢“群众观点”,这是中国法制与西方法制的根本区别,那些“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政治理念和体制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树牢“群众观点”也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优良传统
坚持人民性,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群众观点”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将人民性确立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政治根基,形成了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纠纷。丢掉了这个传统,就失去了根本,上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及今年埃及突尼斯政府的跨台,就是脱离人民群众酿成的后果。
(三)、树牢“群众观点”也是解决当前司法工作不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当前,在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些环节和领域中司法工作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仍然存在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以及高高在上的旧衙门习气,拉大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损害了法院形象,损害了司法权威。只有始终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克服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从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建立起人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桥梁,才能为人民司法事业奠定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法院工作才能最大限度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二、对“群众观点”的践行
(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按照上级统一部署,
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及“与群众交朋友,为基层搞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干警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司法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和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警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筑牢干警“群众观点”,实现有效推动提升队伍素质、提升审判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标。
(二)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深入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引导广大干警深入思考群众在我们心中是什么位置,自己在群众眼中是什么形象,引导广大干警深刻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引导广大干警深刻认同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在坚持群众路线上下更大功夫。要在全院干警中深化群众观点普及教育,查找问题,改进作风,切实解决好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感情、群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设身处地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
(三)深入基层,俯贴群众,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法官下基层”能动司法、“法庭进社区”让群众参与、“法律入农户”宣传法律等方式,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适应法院工作新情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多做为民利民的实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落实上。
(四)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和标准,建好立案信访窗口,充分发挥“便民诉讼服务中心”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信访接待、判后答疑等八大司法服务功能,切实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集约化、零距离”的司法服务,把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形象窗口。
(五)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中。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最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最关注的公平正义问题,以及人民群众诉讼难、申诉难、信访难的问题,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努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公正高效廉洁的司法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