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的眼中,法院一直以威严、肃穆的形象示人,那一杆天平代表着法律的公正严明;法官则是不苟言笑、不易接近的群体,他们是法律的守护神,判处案件绝不心慈手软。然而,这只是人们对他们的表面认识。走近屈原法院,走近屈原法院的法官们,你会发现:法官也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它“以人为本”的宗旨延伸至屈原的每一寸土地,它“以和为贵”的方针感染到了屈原的每一个人,它是名符其实的“无需安检的法院”。
耐心解难题 温馨促调解
走进屈原法院,无论是立案或者是咨询法律问题,立案庭及其他庭室的工作人员都会热情的接待,耐心的解答。同时,案前、案中和案后调解贯彻整个办案的全过程。党组书记、院长易鹏飞同志经常告诫干警:接待群众来访是一门艺术,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恰当。当事人来立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按照程序决定收不收案、如何收案、办理哪些手续这么简单,要在了解案情后进行调解劝说,尽量将矛盾化解在案前。
2010年,屈原法院派出专人负责立案调解,注重发挥立案调解工作简便、灵活、多样的特点,对案情简单、证据充分、调解可能性较大的案件尽可能适用立案调解,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为其节约诉讼成本,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将案前调解做细、做精、做到位。
手持法律剑 心具慈母情
近年来,屈原法院的人均办案数一直居于岳阳市第一位,案件多、人员少,调解又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屈原法院非但没有放松调解工作,反而通过多项措施加强整个案件过程的调解,使老百姓深切体会到了公平正义下的“人情味”,将屈原法院当做可以诉苦、伸冤的“好衙门”。
一、积极运用“三调联动”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调解工作体系。仅以法院独立支撑调解格局,精力毕竟有限,而如果由法院牵头统筹、加以指导,发动人民调解员、司法所、行政机关均参与调解,不仅降低调解成本,也加强了与人民、司法所、行政机关的联系,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普法作用。2011年,屈原法院在全区共聘请了10多名人民调解员,这些调解员在乡村、街道具有威信高、熟悉民情的优势,一旦发现纠纷即可及时参与解决,大量的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减轻了诉讼压力,也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这些“爱管闲事”的人民调解员往往与乡村、街道的住户们都很熟,有的甚至是十几年的老邻居,但他们始终坚持着以“公正司法”为前提,刚直不阿,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二、坚持“四心”向民,在调解实践中探索“人情”。在日常工作中,干警们了解到:不少审判人员之所以忽视调解工作,是因为调解并非易事,时间拖得长且不一定能取得圆满结局,经常是苦口婆心劝说了一通,当事人却不领情。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屈原法院总结出不少经验:第一,诚心不可少。调解的关键首先在于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这就必须要求审判人员秉着一颗诚心为民着想,要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办事,排忧解难、化解纠纷,当事人才会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给你听,才有利于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耐心不可缺。基层老百姓通常素质比较低,坚持自己的一套,不愿接受劝告,这个时候我们的审判人员就得拿出一百二十分的耐心,做到百讲不烦、白问不厌,多主动下基层了解跑动,虽然调解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必须“上下而求索”。第三,细心不可忘。要在与当事人的交流中认真倾听,发现矛盾的根源所在;处理案件时切忌顾及双方当事人的感受,否则之前积累的信任感也将转瞬即逝。第四,公心不可丢。调解虽然是极具“人情味”的,但却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我们在处理案件时,要不偏不倚,无愧于胸前的天平,要坚持与当事人“交心、交流不交易;说法、说理不说情”。
第三,把调解工作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调解工作是直接与人民面对面的,是一次极佳的交流机会,要利用这个独特的优势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坚持情、理、法相结合,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使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的过程。2011年,屈原法院创新性的实施了“案件座谈会”、发放《案件意见表》等措施:将案件情况简要介绍并列出相关法条,印发100份以上《案件意见表》给群众,既征求了群众意见,也起到了法律宣传的作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领导、律师代表以及部分群众代表庭审旁听,并召开案情分析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法院“不设防” 百姓不慌张
一般的法院都是高高的围墙,严实的栅栏,有的甚至左安检、右安检,这样拦住了心怀不轨的当事人乱来,同样也拦住了百姓对法院的亲切感和诉冤的积极性。
屈原法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设立围墙,也没配备安检设备。百姓有法律上的疑问需要弄明白经常在此进进出出,丝毫没有恐惧感和距离感,老百姓都说:“我们的法官是最贴近群众的,我们都将法院当做是法律课堂,甚至是商量问题、解决问题的家。”
屈原法院院长易鹏飞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搞安检起什么作用,只有靠我们的责任心为民办事,这才是老百姓真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