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有诗不敢提,字字句句血和泪。掩卷怅望千秋月,如今依旧放清辉。翻开厚厚的《全唐诗》,徜徉在唐朝诗国的星空下,李白曾经仰望的那轮明月依然明亮,其实,那也就是岑参曾经吟咏的关山月啊!月华如霜,诗潮如海,在唐诗浩瀚的海洋里,边塞诗波涛汹涌,浪花千叠,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披着李太白诗句中奔逸而出的月色.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唐朝的雄关险隘,回到了诗人们吟哦不已的边塞。在唐代的边塞诗中,今人看到了金戈铁马的戍边事,听到了不绝于耳的马蹄声,读到了豪情奔涌的边塞诗,感悟到了昂扬奋发的唐朝精神,同时也寻找到了唐朝边塞诗最具有活力的两颗泉眼——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和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边塞诗人一起。共同撑起了唐代边塞诗派的一方天空。
“西看逻沙取封侯,铁骑横行铁岭头。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这是高适的《九曲词》,歌咏了哥舒翰和大唐将士的胜概英风。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岑参的《碛中作》,这边塞如霜的月色竟是如此的撩人愁思。
昔日的干戈杀伐早已成为历史的一抹云烟,只是边塞的诗篇在永恒的唐诗中悠然。走进唐朝,解读着高适和岑参。也解读着唐朝。高适和岑参作为盛唐诗坛重要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唐代诗坛有着共同的诗歌成就和艺术影响力。在唐代边塞诗中形成了一个艺术的巅峰,因而他们被并称为“高岑”。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题材相同。都描写了军旅生活,边塞风光和异域风俗.高适诗歌今存二百余首,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最能代表创作成就并具有重大影响的是他的边摩诗。这类诗约有二十几首。其中多数作于他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岑参诗今有四0二首,创作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出仕前可为前期,其中京洛十年,多写怀才不遇;出仕后两度出塞为中期,大量边塞诗的问世;三度为郎、两调外任为后期,诗多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他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边塞诗。高岑二人皆有戌马经历,皆以边塞诗名。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足见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崇高地位。高岑的诗作之所以大多数为边塞题材,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丌边战争也不断山现。因此,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重要代表,高适和岑诗当然更不例外。高适和岑参本人就有着相似的戍马经历,这也正是他们都青睐边塞题材的重要原因,相似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积累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不绝的源泉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价值取向和思想内容上一脉相通,弘扬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翰墨风流千载传.至今我想去唐朝。唐朝的热烈奔放、潇洒大气至今让人心仪不已。.所谓大唐气象,万国来仪,这可不是空口搭白话,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大唐朝的人气因而也造就大唐文化的大气,大唐诗歌的大气,这就是时势造唐诗。边塞诗作为大唐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不能束发自提,脱离当时的时代。高岑的边塞诗不管题材多么广阔形式如何多样,体裁怎么变化,他们的诗中总荡漾一种时代气息.迸发一股向上的时代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塞下曲》)“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诗)“万里奉亡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诗)这些诗句慷慨悲壮,激情奔涌,表达了那种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在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和思想内容上不谋而合.脉胳相连.弘扬了盛唐慷慨奋发、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和岑参的诗在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二人的边塞诗皆以悲壮、豪放著称,兼融了壮丽豪放的建安风骨和侬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边塞诗慷慨壮丽的诗歌风格。“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是岑参的诗作《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首句写黄沙烈日,次句写一骑西驰,显示出刘判官不畏艰险的英勇矫健气概。三句寓前途光明,末句想胡天惊晓,在为其僚友壮行色之时,饱含惜别之情与祝捷之愿。全诗构思新奇,笔力雄健,音节高亢,气概豪迈。再如他的诗句“平沙莽莽直入天”、“一川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大胆夸张,通过将士在飞沙走石、风雪交加的险恶途中顽强挺进的描写,反衬了唐军将士英勇豪迈的气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全诗四名一换韵,音调婉转,感情跌宕。语言壮丽,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杜甫曾赞誉高适和他的诗:“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因此,我们说,高岑的边塞诗在诗风上有着悲壮、豪放的共同点:“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体》)
当然,两人还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他们都家世显贵.高适祖高侃乃朝庭名将,岑参曾祖、伯父均官至宰相:二人都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二人都有同期边塞生活的经历,均在安史之乱后得以升迁,都因直言敢谏而遭贬,晚年亦都曾蜀……总之,高适,岑参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而并称,就出身、性格、经历、文学渊源及诗风相比较;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以上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二人诗作的相同之处,下面试着从各自的差异方面来进行论述。
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而岑参边塞诗则多以描写异域风光为主要特色,描绘出一幅幅风光奇异的异域风情画。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代表作《燕歌行》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军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这首诗同时沦肌浃髓,切中时弊,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当时存在的严重边防问题,以政论笔调表达自己的不一般的边防政见。《燕歌行》作为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是诗人感于边帅张守?与奚族统治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蓟门的所见所感,因而内容更为深广。诗歌开篇即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是谓将骄,“赐颜色”是谓君宠,矛头直指执权者要害,为全诗定下议论边政的基调。继而重点描写战败,议论战败的原因,见解深刻,感慨深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犹歌舞。”诗人对战士表示深切同情的时候,对将军的骄奢则进行了愤怒的批判。全诗怨征戍、思亲人、叹绝域、盼还乡、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对比鲜明、主题深刻,剥皮入骨,入木三分,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现实意义。高适的其他边塞诗也和《燕歌行》一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反映了边关的现状和将帅及兵士的真实生活,既歌颂了将帅士兵的勇敢精神,更多的是对下层士兵的了解和同情,更多的是体恤他们的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揭露边关军旅生活中的种种黑晴。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送别诗,以西北边疆奇寒的雪景为背景,描绘了塞外壮丽的景色,表现作者与武判官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与高适诗相比,岑参边塞诗最有特色的内容则是对边塞风光、边地风俗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酷热严寒。火山黄云,狂风大雪,莽莽平沙,胡琴羌笛,野驼美酒,以至苜蓿草、优钵罗花,无一不被他写入诗中。《许彦周诗话》评日:“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不载也。”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在写作特色上出各具特点。高适的诗歌现实主义强,习惯于用乐府旧题,含蕴委婉的描写少,凝重深厚、浑茫苍老的多。岑参的诗歌则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多采自由的歌行体。不用乐府旧题,尤其以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的匕言歌行体最为擅长。仍以《燕歌行》为例,高适的诗作通过行军作战等场面的描写,热情赞扬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也表现士卒因长期戍边不得返乡的苦闷心情。同时,深刻揭露守边将领的享乐腐化、骄奢轻敌、不恤士卒,将与兵严重对立的现象。全诗音转韵换,感情跌宕,语言壮丽,高亢悲壮。“羌胡尽日,征战几人归?”“戍卒厌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洁臆。”(《蓟门五首》)这些诗句也是唐代戌卒真实生活的写照。“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尚质主理”(《唐音癸签》),“以气质自高”(《新唐书·本传》)。因而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的赋笔较多,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茫苍老。岑参的诗集中绝少使用什么《出塞》、《入塞》、《从军行》等乐府旧题,而是即事命题,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行》、《凉州馆中与诸判夜集》等,均是却事命题之作。“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还有其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诗句突兀、奇丽、含蓄、深沉,构思新奇,笔力雄健,音节高亢,气概豪健。字里行间豪气勃发,奇情壮彩,热情奔放,境界浩阔,激荡心胸,充满着浪漫的传奇色彩。宋代大诗人陆游称赞岑参曰:“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夜读岑嘉诗集》),可谓是恰如其分。《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就有这样的论述:“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正说明了高诗多直抒主观感受,发表议论而岑参多景语,寓情于景,好用比兴,着色绚丽的特色。
在创作风格上,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虽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所谓“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祺语).“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王世贞《艺苑厄言》卷四)。两人并工起语:高雄浑(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岑奇丽(如“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妙结句:高深沉(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岑隽永(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高适志怀经济.才兼文武,为人倜傥尚义.为诗雄壮而风骨凛然。他阅历丰富,忧国伤时,发而为诗,则内涵深厚,格调悲壮。对此,徐献忠有精辟论断:“左散骑常侍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笔者观之,高适之诗与杜甫之诗在风格上较为接近,讽时刺世,都雄浑壮阔,含悲激愤,大气浩然。然杜诗沉郁,暮气太沉,病疴为体,活力不够;高诗雄放,豪气干云,气骨为体,激情迸发,故多有慷慨悲壮之气,游侠仗义之风。新奇、峭丽则是岑参边塞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殷潘称“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称其诗“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技孤秀,出于常情。”都指出了岑诗的立意构思、遣词造境无不具有“新奇”、“峭丽”的特色。笔者认为,岑参诗与李白诗在风格上极为接近。李太白性情豪放,恣肆不羁,诗多想象、夸张之语,豪气万丈吞五岳,笔力千钧惊鬼神,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也总是想象奇特,夸张奇妙,雄心一颗百万兵,笔底风云剑下风,“真是英雄大丈夫”,其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更是波澜壮阔,诗情荡溢。然李太白之诗多在豪、阔_二字,大则大气,但奇峭不如岑参;岑参的诗多在“奇”、“丽”二字,亮则亮丽,但气派逊于李白。李白诗之精华在于气,岑参诗之灵魂在于神。故杜子美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翁方纲亦称:“嘉叫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云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高岑之诗在创作风格还是各具特色的,高适沉浑豪放,直抒胸臆,其精华在于气骨,有杜子美之雄浑、厚重的阳刚之骨,去杜子美沉郁、垂暮的潦倒之气;岑诗想象奇壮,画面瑰丽,其精华在于神韵,有李太白之豪放,飘逸之灵光,去李太白描摹实景之缺憾。“高适之浑,岑参之丽”,诚如斯矣。
当然,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还有许多异同之处,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据笔者看来,盛唐以来.然观之者甚多,人人意见又不一,但恰好全面地评价了高岑诗的异同,边塞诗为唐代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唐朝诗国的天空,群星闪烁的边塞诗组成了自己的银河,而高适和岑参的诗则是那银河中最亮的最璀璨的两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