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喂养着四只鹦鹉,两只绿色两只黄色,从早到晚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十分活跃,模样可爱。寂寞时逗逗鸟,听听鸟语,其中不少乐趣。
鹦鹉属群居类飞禽,习惯集体活动。一只飞,其它的跟着扑腾,一只叫,其它的跟着唱。休息时,朝着一个方向排排站立横杆上,相互剔嘴、梳理羽毛,甚是亲密。鹦鹉夜里睡觉模样古怪,整个身子紧贴着笼壁,像只大壁虎。不仔细观察,以为只有两只爪子抓着,其实它的尖嘴也紧叼着笼壁,形成三角形支点。鹦鹉的嘴有着特殊作用,攀爬时,先用嘴试着叼住上面的物体,身体再跟着前进。
鹦鹉啄食的速度极快。喂养的鹦鹉只吃带壳的黍米,比米粒还小许多的黍米,从它弯弯的尖嘴里一过,不到半秒钟就只剩下空壳。鹦鹉有用嘴扒剥的习惯,原来的鸟笼靠着一株三角梅,一些梅的枝叶自然长进笼子,叶子便被啄得干干净净,枝也被剥了皮,只剩下光秃秃的白干。有意将一根干枯的枝放进笼子,没几天也被剥得光溜溜。
鹦鹉很顽皮。笼子里横放着一根皮朝上的竹条,供鸟站立休息,发现经常翻过来皮朝下,以为鹦鹉无意所踩,待把它正过去,才知是有意所为。一只鹦鹉扒在笼壁上,用嘴叼着又把它翻过来。原来,竹条的另一面粗糙,便于站立。人和鸟发起犟,一连几次翻来覆去,鹦鹉非要让竹条的皮朝下。逗得女儿笑个不停,说鹦鹉真玩皮。装饮用水的塑料小盆时常被鹦鹉们掀翻叼来叼去,原因是没有及时换上干净水。当然,还要特别注意加水的多少,多了,鹦鹉们会在里面“洗澡”,少了又会被掀翻,以示抗议。
鹦鹉很有灵性。本来安安静静地立着,主人走近,它会立刻扑打着翅膀叫唤起来,在笼里欢快地蹦哒飞腾,很是激动。你靠近对着它们吹几声口哨,更会引得一阵“骚动”,四只鹦鹉一起飞鸣,扑腾得笼里的羽毛、黍壳到处飞扬。给鹦鹉添食加水,是它们最乖巧最亲近的时候。它们似乎知道什么时候添食,什么时候加水,差不多时,一起围在笼子的小门边,朝你伸头摇翅,围着你伸进去的手转,甚至蹦到你的手上,动作稍慢一点还会啄你的手,但是轻轻的。
一日,有客人说一只鹦鹉有点问题,忙细看,一只黄色鹦鹉的颈部和腹部的羽毛有些蓬松,后下腹的羽毛也不顺溜,还结着一些排泄物。精神更不好,不叫不飞,静静地立着,双眼半睁半闭,好像还打着寒颤,偶尔进食,动作也十分缓慢。待忙完事再想办法时,那只鹦鹉竟死了。另一只黄色鹦鹉羽毛绷紧,大声急促地叫唤,样子紧张而焦急。它不停地围着同伴的尸体转,一会低头啄啄同伴的羽毛,用头顶顶同伴的尸体,一会又伏在同伴的身边,似乎在倾听同伴的气息。不时长长鸣叫一声,声音很是悲戚。
在女儿的建议下,慎重埋葬了那只鹦鹉。过后两天,另一只黄色鹦鹉不再进食,不再欢快地叫唤飞腾,常常呆立横杆上,身体微微颤抖,像是十分寒冷。它的双翅有些下垂,羽毛凌乱,另外两只鹦鹉紧靠着,为它梳理,它依然闭着双眼动也不动,神情十分疲倦。它时不时慢慢翻动一下通红的眼皮,偶尔长长地鸣叫一声,看上去似乎整整瘦了一圈。有人建议赶快买一只同色的,不然这只也会死去。然而,配上一只黄色鹦鹉后,那只鹦鹉依旧不进食,依旧闭着双眼,只不过已无力立于横杆,而是躺在食盆边,头颅垂落,浑身哆嗦,有气无力地慢慢喘息,许久许久支撑一下头颅,低低哀鸣一声,第三天就随同伴而去。
孩子的心极其善良,哭过几场,说要放飞那些鹦鹉,告知这类鹦鹉只适合喂养,如果放飞,难以生存。作罢。
如今,笼子里只有三只鹦鹉,两只绿色,一只黄色。它们似乎忘记已去的同伴,依旧快活地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