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区人民法院有一位非常普通但却是百姓一提起就满口赞扬的法官——杨莉,她1990年从湘潭大学法学院毕业,远离家乡来到岳阳楼区法院工作,至今在法院的审判一线奋斗了23个春秋,经过她手上审判的各类刑事、民事、执行案件达1000多件,一个女人把她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法律事业。这一路走来,她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的骨干法官、法庭庭长、并当选为湖南省第二届女法官协会理事,进而成为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二庭庭长。在她的手上没有出现过一例冤假错案,2011年她带领的民二庭创下全院民事线各项司法绩效指标第一名的好成绩。付出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可,更有老百姓念叨她的好。
“法官大小也是个官,你今后办事一定要多为老百姓着想啊。”70多岁的老父亲的一句最最朴实无华的叮嘱,二十多年来一直回响在杨法官的耳边,铭记在她的心中。办案中,无论是有钱的老板,有地位的官员,还是一位普通老百姓,她绝不因为贫穷和地位的差异而改变判案的标准,因为她知道,贫穷和悲观更需要正义的力量来扶持。
2011年,在一起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中,原告向某夫妻建在某企业厂房边的住房因地基沉降,导致房屋塌裂,无法居住。向某夫妻认为房屋的塌裂是企业施工造成的,要求该企业赔偿。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历时已经两年多,期间向某夫妻因生活困难无房居住不断上访,甚至到该企业去闹事、堵门。最终上级法院认为该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
案子分到杨法官手上后,她仔细的研究,如果想要判决对方赔偿,现有证据不足,必须补充证据。于是杨法官约见了向某夫妻,向他们说明案情,希望进一步了解情况。当向某夫妻推门进来的那一刻,杨法官的心更揪紧了,这分明是一个赤贫的家庭呀。从他们的脸上和手上,可以看到了他们的憨厚、朴实和勤劳,他们的套鞋和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不少干了的黄土。据了解,向某夫妻没有正式工作,仅靠一台板车拉货打零工维持生活,同时还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面对此情此景,杨法官心中百感交集,他们连鉴定机构的鉴定费都交不起,哪儿还有能力去补充其他证据呢?以证据不足驳回他们的诉讼请求吧,于法有据,于情不忍。案件暂时搁下了,但向某夫妻那两张焦急的脸庞、无助的眼神,还有他们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总在不定时的在她眼前晃动。于是她决定改变思路,决心冲破阻力去调解。
杨法官先找被告,被告是一家股份公司,名气很大,她不断打电话联系,老总根本不当回事,打发下属来应对。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有了面谈的机会,但老总回复就是一句话:“他想要钱,拿证据来。” 一下便把她挡了回去,面对负责人的生硬的口气,杨庭长也无可奈何。她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冥思苦想了很久之后决定改变当前的思路,找到向某和该企业所在的社区领导,请求他们一同做工作。社区领导对向某家庭情况很了解,也很同情,听完杨法官的介绍,看到法院为这么一个案件如此重视、如此肯下功夫,也备受感动。于是,社区的领导和杨法官一起三番五次地在两边做协调和沟通,一方面降低原告向某的期望值,一方面让企业领导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所在。经过近半年之久的不懈努力,她的行动终于打动了双方。原告向某终于如愿得到数万元的维修房屋补偿款,双方据手言和。在和解的现场会上,向某满含激动的眼泪,不断地向杨法官鞠躬道谢,杨法官也忍不住高兴的泪水。想到他们家还有要两个上学的孩子,她立即拿出随身带着的500多元钱送给向某,嘱咐他一定要坚强、乐观,让孩子把书念好。
二十几年来,在杨法官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曾有过无数让人感动的画面,她为了几个女工人十几万元的劳动补偿金不辞辛苦,昼夜奔波,10多次往返江苏省帮他们追讨回执行款项。2008年冰灾那一年,她为一位生活困难、妻子身患肝癌、曾经以死相拼的拆迁户多争取到1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当拆迁户冒着冰雪来到杨法官的办公室,只为了要对她说一句话:“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做的好事,我要一辈子为你烧高香。”还有一个交通事故的被告,当杨法官终于说服他为交通事故受害方增加5万元赔偿款时,被告说:“杨法官,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为老百姓着想的好法官,这个钱,我得出,我也愿意出。”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她认为古代官吏尚能如此体贴民心,身为现代和谐社会、法治时代的法官,有什么理由高高在上、远离群众呢?她爱她的法律事业,并为此自豪,她爱正直善良的人们,并为他们奉还一片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