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诉前财产保全担保的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是财产保全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当财产保全申请错误时,能够用担保物、担保金等及时赔偿被申请人的财产损失。当事人如何提供担保,民诉法仅规定在采取财产保全时,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提供担保的数额应相当于请求保全的数额。
二、诉前财产保全担保的方式及审判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在实践中,各地法院一般要求申请人提供现金等额担保,对于接受其他财产担保的,除非担保财产经过价格评估,否则申请人提供其他财产担保的,法院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的担保财产须略高于保全金额。在实践中,可以作为担保的其他财产主要是房产、可以变卖的其他大宗的财产、车辆。车辆具有贬值的特性,且存在较大的灭失的风险,一些法院不愿意接受车辆作为担保。金融机构提供可以被允许采用保函的形式进行担保。一些法院还允许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综上,一般的担保方式有:现金担保、其他财产担保、担保公司的担保。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对担保问题做法各异,主要分三种。一为形式主义,只要当事人在申请保全时,向法院提供了相应价值财产的证明,并将该证明提交法院,甚至许多法院只要求当事人提供该证明的复印件。这种做法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担保的实际作用,对另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二为现实主义,要求当事人提供银行等额存款,或等额保证金(现金)。此做法容易给当事人造成过大经济负担;三为折中主义,即在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价值财产证明时,要求当事人提供10%至30%的保证金(现金)。
三、诉前财产保全担保的审查
诉前财产保全的担保要认真审查,看申请人是否有权处分该财产。当然这里的担保可以是申请人的财产,也可以是第三方的财产。如:可以用所属财产,现金,房产,或法院认可的其他资产,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提供担保;也可以提供法院认可的其他企业或个人进行第三方保证。在以上担保方式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由一家有信誉有实力的专业担保公司提供财产担保服务是一条可选之路。在进行财产保全担保时,法院为了安全起见,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一定的资金。对此各个法院在实践中做法不一,有的法院为防担保虚置,要求申请人现金担保在20%-30%,以备保全错误可能产生的赔偿请求所需。
四、担保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办法
在审判实践中,有些当事人在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时要按照民诉法规定提供财产担保是非常困难的,有时根本不可能做到。像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医患纠纷等人身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往往是受害者,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已经给被侵权人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这时候仍然要求其提供相当于申请保全数额的财产担保的话,当事人就根本无法向人民法院提供。这时人民法院是裁定驳回还是裁定保全呢?再如标的金额巨大的案件,在财产保全时也要提供等值的财产作担保,绝大多数当事人也难以做到。本来立法规定财产保全措施,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到头来成了富人的权利。这样就造成了法院左右为难,如果因为当事人提供不了等额的财产作为担保,依照法律的规定就得驳回财产保全的申请,这于情不合。如果不要求提供担保或降低担保的条件,被保全人的利益就面临着受到损害的威胁,这与法不合。法院处于情与法两难的境地。这涉及到人民法院在行使审判权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无法统一时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即以申请人提供担保为原则,兼之以法官的自由裁量,具体措施如下:
1、一般案件在立案前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的应当提供担保,因为案件尚未进行实体审理,案件事实没有查明,只是由于被申请人的行为或者某种情况的出现,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有可能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所以如果想享有一定的期前利益,就要承担一定的期前风险。这也是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体现。但担保的金额不一定要求与被保全财产的数额相当。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不同情况,自由决定担保的数额,尽量减轻申请人的负担,使保全措施的操作性更强,更具有实际意义。
2、在案件事实清楚,且申请人确有困难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不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至于当事人有困难的情况,可以借鉴民诉法先予执行的情况,如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教育费、抚恤金、医药费、交通事故赔偿费用、追索劳动报酬的、以及当事人有困难无法提供担保的其他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守“案件事实清楚”和“当事人确有困难”这两个条件。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申请人因无法提供担保,可能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从而导致其民事权利的损害,另一方面因为案件事实清楚,法官在立案前对案件事实进行书面形式审查的情况下,就能对案件结果的一定的判断与预测,不至于因事实不清而造成促使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