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司法工作时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作为法院、法官,我们怎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笔者以为,提高案件质量应该是切入点之一。笔者从抽取的18个瑕疵案件中发现,主要是六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案件质量:1、违反法定程序 ;2、审核认定证据不严谨;3、实体处理失当;4、处理案件的方法简单教条;5、粗枝大叶出差错;6、文书制作不严谨。正是上述并非外在因素而是法官自身的问题造成了案件发回重审、再审,当事人上诉、上访。为使这些案件止诉息访,法院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花钱买平安,这种无异于自设“陷阱”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和法院、法官形象。因而,解决案件质量问题势在必行。
提高案件质量,关键在提高法官的素质,养成法官的高度自觉。因为在办案过程中,要保证公平公正,无论是事前预防,事中监督还是事后查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跑冒滴漏”总是无法杜绝,“暗箱黑手”总是难以铲除。为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法官素质,进而解决案件质量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学习,养成求索之心。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政治素质,深刻学习理解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从内心深处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遵守职业道德,守住职业良心的底线,多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体贴当事人的疾苦,用公正、善良之心,公平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认真审理、执行每一起案件,决不搞为我所用甚至断章取义、曲解法律。同时,要切实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办案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院工作业务性非常强,部分案件之所以出现差错,有的确实是由于承办人业务不熟所致。当前,审判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无论是程序法还是实体法都在不断修改、完善,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既要积极参加集中学习,也要加强自学,既要向书本学,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向实践学,还要不耻下问向他人学,学懂、弄通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立法原意,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公正执法、和谐司法的水平。
二要注重言行,常怀敬畏之心。一是敬畏法律。法律是我们执法办案的准绳,我们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思想,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不越雷池一步、不走捷径一分,严格依法办案;二是敬畏制度。上级党组织、上级法院和本院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都是为规范执法办案所设置的紧箍咒,俗话说:离地三尺有神灵,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我们要严格自律,遵章守纪,让审判权、执行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不心存侥幸,不突破底线,不滥用职权,不枉法裁判;三是敬畏我们的职业。在法院工作虽然辛苦,待遇不是很高,但只要认真、依法办事,应该说也还算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受人尊敬的体面的职业,况且现在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不是谁都可以获得这样的工作机会。因此,我们要十分敬畏、十分珍惜我们的职业。四是敬畏当事人。要增强群众观念,严守法官行为规范。从日常接待到审判、执行活动,平等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给每一个当事人以同样的尊重,不妄自尊大,做到卑微、高贵一个样,贫穷、富贵一个样,百姓、官员一个样,有无背景一个样,老实、滑头一个样。依法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让强势者多占便宜,不使弱势者吃亏上当,我们的法官大多数来自农村,甚至是贫困家庭,对底层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期待公平、公正的渴望应该说更能理解或者说感同身受。因此,我们决不能歧视任何当事人。
三要注重细节,强化责任之心。细节决定成败,执法办案过程中,我们在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同时,还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从立案、审理、执行到组卷各个环节都要非常认真、非常仔细,尽可能少出或者不出纰漏,确保案件质量。同时,要改进文风,制作好裁判文书。一份当事人颇有微词甚至不能接受的裁判文书往往与法官的责任心不强相关。我们要以便于案结事了、化解矛盾为出发点,制作文书贴近群众,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制作裁判文书,使裁判文书体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准确、说理透彻严谨、裁判结果明确和审判程序合法的要求,简单、明确阐述认定证据和事实的理由、形成裁判结果的过程,不要为了卖弄学识渊博而故作深沉、故弄玄虚,故意绕弯子、兜圈子,使文书不好理解,难以执行。
四要注重大局,树立荣辱之心。所有法官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是法院的主人,“个个是招牌,人人是形象”,因此顾全大局,维护整体利益 ,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强化“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执法办案时刻考虑整体利益,增强全局观念,执法办案要讲法律、讲良心、讲道德、讲纪律、守底线,决不允许因为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损害法院整体形象,决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汤”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