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当一个部门失去了公信力的时候,不管它是在说真话还是假话,不管它是在办好事还是办坏事,公众都会认为它在说假话办坏事,这就是有名的塔西佗陷阱。由此可以延伸一个观点:当司法部门失去公信力的时候,它的所作所为就总是会被质疑,总是会不被尊重,甚至会得不到落实,即使能够落实,也会以对抗的方式或以强制的方式落实,这就是司法失去了公信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也正是适应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一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公正的法官,无疑能给案件当事人以信赖;一个公正的法院,无疑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有了公正的法官和法院,司法公信力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正所谓“居高声自远”。因此,要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是根本,而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就要从严把法官准入关,提高法官综合能力,加强法官续职培训,提高法官经济、政治待遇等方面着手。
“高门槛”——严把法官准入关。
最美好、最完善的法律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如果法官不能依法办案,或者总是办出差错案件,而要求当事人都达到苏格拉底的境界即既使错误的判决也应该执行。否则人人都可以以判决错误为由,而不执行法律,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我们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法治习惯和法治思维,因此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就要确保法院判决的准确率,要确保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一致性。虽然很多差错案件最后还是得到了纠正,但是正如在桌子上钉一口钉子,钉子可以拔出来,但是桌子还是留下了伤口。差错案件可以纠正,但是它损伤的是法律的公信力。古往今来,无论中外,对法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我国就有“小智者治事,中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的古语。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住进人关,近几年,法官队伍凡进必考,法官进入设置了“高门槛”,不仅要通过司法考试,还要通过法院系统组织的招录考试,这无疑对法官队伍的建设有好处,也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勿容置疑的是,仍有一些不具有法官任职条件的人进入了法院,造成了法官队伍的参差不齐。殊不知,一个法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法官条件的人在办案,就有可能办出错案,就有可能影响一个法院的形象,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因此,严把入口,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来讲是事半功倍之举。
“高素质”——重把续职培训关。
我国正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前行,司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司法最主要部分的基层法院,解决纠纷的压力日益沉重,但不容乐观的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基层法院法官的素质与社会民众对于司法的预期存在相当距离。而续职培训作为一种致力于提升法官能力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契合当前基层法院法官的种种迫切需要,最大可能地弥补基层法院法官在职业能力上的不足,以回应社会对基层司法的期盼和渴求。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政治素质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法官,首先要有广博的法律知识。要准确把握立法的意图而且要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法官应该做蓄电池,而不是干电池,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其次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作出的判决还要尽可能的符合情理,如果法官的判决不符合情理,引来的也会是一片质疑。这不仅要求立法要充分考虑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与法律的融合,同时对法官的要求也更进了一个层次。法官要不仅十分熟练地运用法律,还要充分掌握社会知识,因为我们的法官在实践经验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方面,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再次要有深厚的内在涵养。我们要注重培养法官对法律的忠诚,要培养法官坚守法律的品格。虽然我们强调法官与律师,法官与当事人的物理隔离,毕竟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诱惑,甚至会受到权力的压制,会受到舆论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法官法律至上的意识,有所坚持,这是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官高素质的体现。
“高待遇”——常把需求心理关。
加强法官队伍建设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就是要努力满足法官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甚至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要经常了解、把握法官的正当需求心理,适时予以理顺、化解直至予以满足。法官是个很神圣的职业,同时也是个很辛苦,精神压力很大的职业,法院处理的都是社会矛盾,因此,有人形容“法官是刀尖上的舞者”,实不为过。从现实来看法官待遇偏低,法官实际的社会地位也偏低,法官提拔晋升的空间十分有限。很多法院留不住人,很多水平高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不安心法院工作,一些偏远的基层法院出现了严重的法官断层。因此,尽可能地提高法官的物质待遇,尽可能地为法官解决后顾之忧,尽可能地在社会上养成对法官职业的尊重,尽可能地加强法官的流动,特别是积极推广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遴选法官的做法。这种看似与提高司法公信力关系不密切的问题,不应被我们所忽视,而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公信力是由人来感受的,更是由人来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