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化活动
读 史 偶 感
分享到:
作者:刘霁  发布时间:2013-08-20 11:35:10 打印 字号: | |
  近日重读《三国志》,在读到隆中对策一段时,笔者忽然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所制定的战略规划,无不推崇备至。但笔者以为,对于隆中对策应当一分为二的来看。隆中对策实际分为两个部分,在前半部分中诸葛亮针对刘备当时实力薄弱,困居新野无立锥之地的现状,对症下药的提出刘备应当先以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这两个实力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军阀作为图谋对象,力争夺取他们的地盘作为自己的战略基地,从而达到与实力强大的北方军阀曹操、东南军阀孙权鼎立而足的战略目标。这一规划无疑是极为高明的,事实上刘备也正是按照这一规划先夺荆州再取益州从而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的。

   然而,对于隆中对策的后半部分,笔者就不敢苟同了。在后半部分中,诸葛亮认为在形成鼎足三分的格局之后,蜀汉政权就应当着手北伐曹魏了。具备战略部署是兵分两路,一路以偏师自荆州开始北伐,另一路以主力出汉中直逼长安、洛阳。在后半部分的最后,诸葛亮甚至乐观的估计,在北伐成功后,东南的孙吴政权就会不战而降了。这一看来美妙的规划到底存在着什么致命的缺陷呢?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诸葛亮一厢情愿的过高估计了孙刘联盟的牢固性。事实上,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作为孙吴政权而言,是绝对不希望看到蜀汉政权北伐成功这一局面出现的。道理很简单,在蜀汉政权北伐成功后,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了。因此孙吴政权出于自身的安危考虑,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来破坏北伐战局。历史的进程也毫不留情的证明了这一点,当关羽所率领的北伐军自荆州进击襄樊并取得了“水淹七军”等重大战役胜利之后,孙吴政权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与曹魏政权相勾结,出兵袭取了荆州,切断了关羽所率北伐军的后路。关羽所率北伐军在曹魏军队和孙吴军队的前后夹击下,最终全军覆灭。这一惨重失败不仅极大削弱了蜀汉政权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使其永远失去了荆州这一北伐战略基地。第二,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之间的实力差距没有清醒认识。事实上,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是曹魏独霸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蜀汉和孙吴则分别占据长江流域的上游和下游。蜀汉政权实际控制的区域不到曹魏政权的二分之一,其实力尚不足以与曹魏政权相抗衡。这一点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始终无法突破曹魏的渭河防线,而曹魏政权一次倾力进攻就将蜀汉政权彻底灭亡的历史事实中可以得到印证。

  那么在当时的战略格局下,作为蜀汉政权而言,其战略方针应当如何规划呢?笔者以为应当坚持隆中对策中前半部分的战略思想,对强敌采取守势,先击相对弱小之敌以扩大其自身实力。而在曹魏和孙吴两个对手当中,孙吴无疑是相对弱小的一个,因此,蜀汉政权应当对强大的曹魏政权采取守势,而以相对弱小的孙吴政权作为其攻击对象。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攻吴的可行性,事实上孙吴政权是以长江天险之地利作为其立国之基的,但在蜀汉政权已占据长江上游之后,孙吴政权相对于蜀汉政权而言已不占有地理优势,因而蜀汉政权在已和孙吴政权平分地利的局面下,再利用孙吴政权军事统帅周瑜因病早逝、后继无人的有利时机,倾举国之力伐吴,其胜算无疑是要大得多的。而且后来西晋灭吴的进攻路线也充分印证了这一战略规划的可行性,西晋正是采取由长江上游沿江东下,直取建康的战术并一战成功的。“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古诗词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蜀汉政权只有在先灭亡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形成划江而治,两分天下的格局后,才能真正具备与曹魏政权相抗衡的实力,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

  当然,上述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供诸位茶余探讨。
来源:岳阳中院
责任编辑:舒丽莉

下辖法院

平江县法院 岳阳县法院 华容县法院 湘阴县法院 临湘市法院 汨罗市法院 岳阳楼区法院 云溪区法院 君山区法院 屈原管理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