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那天,我们到达平江县加义镇泊里村时,94岁高龄的罗众生老人正佝偻着背给菜地松土。村里的罗组长刚喊了一声,他耳聪,竟听见了,赶忙放下锄头跑过来,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我们忙说不用。支部的老曾(我们平时都这么叫他,虽然他一点都不老)见老人辛苦,马上拿过他手中的锄头,帮忙刨起地来,架势和力道十足,红色的泥土欢快地在锄下翻滚。此时,阳光正暖,菜田里一片绿意盎然。我们扶着老人坐在田埂上,亲切的拉起家常来。
老人说自己有三个儿子,都在外地,现与年近90岁的老婆子在农村生活。问起生活来源,说主要靠儿子赡养,自己种点蔬菜,还可以享受政府每月55元的生活补贴,生活上没什么困难。老人家身体挺好,没什么伤灾病痛。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政府能否出资重修一下老屋,那是革命先辈李六如的祖宅,老人正是他的后代。我们马上将它记录在案。
相互交谈很愉快。老人口齿清楚,讲话也很有逻辑,一双略透浑浊的眼睛总是弯弯的。他听我外地口音,便满脸堆笑地问我是哪里人,家里干什么的,我如实回答。老人感慨了一句:“儿行千里母担忧,要多回家看看父母。”凝视着这张仿佛轻附着细霜的脸,我的眼睛有点湿润。
老曾手中的活已接近尾声,老人不好意思地抢过锄头,忙说了好多感谢的话。老曾憨笑着回应:“不用客气,我也是农民出身,多干点活感觉心里踏实。”两张笑脸不断在我眼前放大,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干净。
见天色不早,我们留下联系方式后起身离开。随着车子渐行渐远,老人的身影也逐渐模糊,但那满地的绿、满脸的笑依旧浸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