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第十期预备法官培训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几次庭审观摩。由于自己身处基层法院,平常工作繁忙,无暇旁听案件,再者接触到的大多是一些波澜不惊的案件,以致留下的印象不深。而通过近期观摩的几宗案件,使我即感受到了法庭审判神奇而不失威严的司法魅力,也领悟到了法官们深厚的法律功底和高超的庭审驾驭能力。观摩完毕,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特发表以下几点拙见: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庭前准备决定了庭审的工作效率。曾经在媒体报道中读到一位优秀法官关于庭审经验之谈:完美庭审的背后,是承办法官在庭前不辞辛苦、一次次做功课的结果。在我观摩了几次庭审后,深刻领悟到了此话的真谛。庭前准备工作,特别是庭前会议,便于解决审判中的程序性问题,诸如回避、出庭证人名单、证据交换、非法证据排除等,使法官及案件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听取各自意见。庭前做好这些事项,就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开庭时出现让法官们措手不及的“突发情况”,不影响到案件的正常审理、及时审结。如此,亦有利于实现“案件事实、证据辩论于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公平正义彰显于法庭”的目标。
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法庭调查在庭审中往往较重于法庭辩论。一个优秀的法官,一场完美的庭审,不仅仅要求法官要有法律条文烂熟于心的硬实力,还要有深谙庭审技巧的软实力。而这个“软实力”就是对庭审重点内容即方向(争议焦点)的精准把握。擅长于掌控庭审的法官较重视庭审阶段的法庭调查,这也是我在观摩庭审时细心观察到的,从而打破了我以往“庭审辩论决定一切”的的论断。庭审阶段,唯有把准脉络,方能事半功倍。法庭调查的进行,使得案件的争议焦点迅速确定下来,便于法官及案件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焦点收集、提供证据并就此展开法庭辩论,从而得出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的结论,也为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出公正裁判奠定基础。
三、找准自己的位置。法官的职责决定了他(她)在庭审中的位置。省高院副院长刘微在给我们这些预备法官授课时曾语重心长地强调:法官,以善良之心做公正之事。不难发现,社会上对法官的评价甚高,称其为“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法官,肩负重任,要对自己的身份、职责有着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在其位,谋其政”的目标。法官,作为裁判者,要金口慎开、认真倾听;要掌控庭审,引导当事人充分辨法析理;要公平正义,保持绝对的中立。在我经历的几次庭审观摩,每位法官在庭审中都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官,唯一信仰的只能是法律;唯一能做的是秉公裁判;唯一不变的是坚守公正。
我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审判岗位的预备法官,经历了几次高标准、高质量的真实庭审观摩,即感受到了法律的神圣和庭审的威严,也感悟到了法官在庭审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诚然,法治中国的建设,关键问题在于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并且能被严格执行,从大的社会框架,到小的庭审细节,能够真正保障司法独立、程序公正和权力平等。唯此,中国梦、法治梦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