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伢子就是脾气燥,别个冲他几句,脑壳一热,就乱来,要不把别个打伤,就被别个打伤…”在办公室里,一被告人父母倾吐着苦水。
法院里经常会听到、看到类似这样的抱怨或争吵场面,像现在微信圈、微博等网络上负面信息膨胀一样,稍不注意人很容易被这样的负面情绪影响。与网络不同,在法院的当事人往往是自己遭遇了现实问题、困难才会情绪不稳或偏激,这样的情绪值得理解和同情。但现在很多时候,网络上有些人只是借着某些新闻或事件、借着督促良性发展的幌子,躲在虚拟网络背后无中生有或恶意攻击,有的甚至失控到夹杂着人身诋毁、职业谩骂,每每看到这种毫无节制的情绪垃圾漫天铺面而来,叫嚣着、吞噬着不明真相的群众理性时,想到其危害结果不免觉得可怕。
原本互联网是让信息更畅通,人们生活更便捷。但一旦被这些满是负面“垃圾情绪”的人利用,他们就在网络空间恣意宣泄沮丧、忌妒、算计、偏见、贪心、不满足和仇恨,比如“南京李芊”案,就是尚某为宣泄不满捏造散布谣言,扰乱视听;又如正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六个小朋友无辜被“黑”等等。这些人自私将大量“垃圾”堆积网络,把负能量放大渲染,挤占信息通道,严重损害了普通大众的信息需求。尤其当下网络潜在受众多为青少年群体,这些负面信息严重混淆青少年视听,不利于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也将严重干扰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
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空间,遇到这样的“垃圾人”,我们不能再纵容。不仅要远离他们,不能因为事小就将“负面垃圾”接收再扩散给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或其它路人,更要用法律严加约束和管理,还社会一个纯净网络天地。传递善意、拒绝垃圾,从我们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