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诗词读了几十年。上初中时是背,摇头晃脑倒背如流,却不甚理解,似懂非懂。慢慢的,背不了全文,读着读着到是理解不少,有许多感想,甚至全身血液沸腾。多少次想写,又恐才疏学浅,伤了雅。不写,又禁不住要喊要奔的冲动。还是一吐为快为好。
最能表达主席凌云壮气的词,当属《沁园春.雪》。
1933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下,经过一年时间的艰苦斗争,宣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退出中央苏区,于1934年10进行战略大转移(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这艰苦卓绝史诗一般的斗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之众锐减到两万余人,红军内部弥漫着“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消极情绪。遵义会议确定了领导地位的毛泽东,站立陕北白雪皑皑的千米高塬之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山河尽收眼底之时,伟人写下这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催人奋进的绝世之作--《沁园春.雪》。
笔者认为,《沁园春.雪》这首词的“眼睛”,在下阕的下半部。其豪、气、意,集中在短短43个字中。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始皇,第一个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皇帝,修筑万里长征,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武帝,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被称为天可汗;
宋太祖,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治盛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可汗,足迹踏遍欧亚大陆,是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沁园春.雪》中,主席点到这五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他们最能代表中国历史的繁荣昌盛,他们个个文韬武略,集思想政治、战略军事、诗文书法于一身之大家。为中华之强大之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主席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话,却对历史杰出人物表示了一种遗憾,甚至的一种嘲讽。同时也招来了一些非议,许多读者认为贬低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的读者甚至质问“何能何德敢比秦皇汉武”。其实这是一种曲解,此类读者基本上不懂历史,是肤浅的认识,没有真正理解主席这首词的意境。
那么,主席为什么如此“高傲”?
其一,一个“惜”字,就证明主席并非“高傲”,而是十分的严谨,措词极有分寸,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有惋惜也有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未一概否定,而是用了一个“略”字,一个“稍”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其二,一个“惜”字,寓意十分深刻,也是主席最高明之处。主席惜的仅仅是“文采”“风骚”“只识”?
绝不然。主席词中虽然只点到五位帝王,但这五位帝王是中国历代帝王的代表和缩写。他们当中,哪个不极尽豪华奢侈,不可惜?哪个不是佳丽三千,不可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场景不可惜?
其三,更深层理解,主席惜的是历代封建帝王受时代背景,封建思想的限制,个人的得失远远大于人民的利益,他们代表的是权威和皇族,是上层阶级。他们心中有人民,但永远不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与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相比,是否可惜?所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还需强调一点,就算主席有贬低历史历史英雄人物之嫌,也是站在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度,为代表着最先进,最进步的中国共产党说话。
《沁园春.雪》,从气势、文风、措辞、寓意,堪称前无古人。是否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