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早上,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觉得很是温暖,计划今天下乡去送达两个案件的执行通知,还有另外一个案件开庭后的调解工作。一大早我和庭里另两位干警就出发了,在六塘乡转了两个地方,把执行通知发完,又驱车到东塘镇与当地司法所所长汇合,同到了当事人家里。
这是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件开庭时两被告均未到庭,在开完庭后我们已上门做过一次调解,村委会的负责人也一同前往,但没有好的效果,考虑到是家庭纠纷,想在判决前再进行一次调解。没想到其中一个被告见到我们的车后,就没有露面,另一个被告对我们的到来很不友好,司法所长出面做解释工作,他也是恶言恶语,还责怪我们老来打扰他的生活。司法所长当面教育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变本加利,甚至对司法所长拳脚相加,被告的妻子也呼天抢地责骂原告。如此场景,让人揪心不已,倒不是因为当事人如此的态度,而是觉得伦理道德在他们心目中是处如何地位?
原告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膝下有七个子女,老伴过世多年,现在儿女因各自的原因对老人的生活不能尽到完全的赡养义务,尤其是近在咫尺的两个儿子,近一两年来对其生活不闻不问,视若陌路人。老人无柰之下起诉了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其中较大的已近花甲之年,也是儿孙满堂。小一点的儿子也为人父母,子女成年。面对这样历经岁月沧桑的两个被告,他们对于没有赡养父母有很多的理由,更多的谈父母对待子女不公,没有给他们带小孩,做家务,数落起来,父母有诸多的不是,是他们不尽义务的理由。听起来,真有点心寒,在那个年代带大七个子女,食不饱,穿不暖,能够让这么多儿女长大成人,已是非常难得,有什么理由,对父母这样多的埋怨,我们真是难以理解。况且自己也是带儿孙的人,难道没有感恩之心,体会不到上行下效的道理?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的艰辛?
调解工作在被告的吵闹中无从开始,便予以结束。村干部虽以前上门多次做过劝解工作,但都没有结果,感到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调解对他们似乎没有任何触动,法院判决也许是唯一选择了。回家途中,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中国人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理念,在现实中受到一次次冲击。中国老龄化问题日显突出,留守老人愈来愈多,七个子女养一个老人都要推上法庭解决,而一个子女养两个甚至四个老人的情况在现实中相当普遍。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是一个摆在当前的社会问题,既要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建设,同时中国人还是应当传承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诚信社会,对于这种不尽孝道的当事人,也应当纳入信誉体系的“黑名单”,让他们接受道德和法律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