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前不到两百米便是汨罗江,汨罗江两岸是洞庭湖湿地。五六十年代,人们围湖造田,老屋前那片低洼地被一道小堤圈起来,面积不到一百亩。
我说的古道,与马致远笔下的古道完全两码事,那是一条绕过两个池塘和一片菜地,连着小堤的小道,全长不过两公里,儿时去湿地玩耍的必经之路。那是我心中的古道。
往年回家过年,总能遇上一场雪,眼前茫茫一片白色,只有青色的汨罗江水区分开南北两岸。我喜欢年三十那天顶着北风,迎着飞雪,在那条古道上迈步,来来回回,一步一个脚印。
二零一四年老家的冬天,先是温暖,后是阴雨,就是不下雪。没有瑞雪,回家过年似乎缺少些什么。也许,不完全因为没下雪的缘故,总之,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薄,虽然餐桌上越来越丰富,迎新年的礼花和爆竹也长时间震耳欲聋。
大年三十年饭后(家乡的风俗是年末年初早上两餐饭为年饭),我依旧裹着棉衣,在阴雨中踏上那条心中的古道。
小道上似乎很久很久无人先走,小堤上更是杂草丛生,眼前没有路,只能沿着心中的路,踏着一地枯萎的杂草前行。步履闲散,亦无目的,就那么一步一步地游、悠,像是丈量着岁月,又像是寻找着往事。那坎坎坷坷中,藏着多少眷恋,又藏着多少抹不去的记忆。
时空回到了40年前,整个身心沉淀在过去。儿时的伙伴一个个在心里轮回,面孔鲜活,少年的趣事一件件在脑海闪过,记忆犹新。
记忆中,小堤未能抵挡每年六七月间的洪水,小堤快决口时,大人们全力以赴抢收尚未十分成熟的稻子,待洪水漫过小堤,渐渐撕开一道决口,瀑布一般奔腾而来时,人们不得不作鸟散往高处跑,那浑浊的浪头在人们屁股后面哗哗轰响,像一条长鞭抽打着大人们的心。老人们则在各自屋前,焦急地跳着呼喊快跑快跑。那场面永世不能忘记。
洪水来得快褪的也快,完全褪尽后,在田里,沟沟坎坎里留下许多大小鱼儿,捉过鱼,喧闹几天后,大人们得立即修复决口,以防从洞庭湖呛上来的水。那水叫“西水”,清澈的,来得慢,退到也慢,小堤在“西水”长时间的浸泡中,也会溃塌。洪水来时,是漫过堤面,撕开一条决口,“西水”来时,是堤坝塌陷。几乎年年如此,大人们从开始的伤痛到后来习以为常,修修补补,总是保持小堤的完整。
汨罗江涛声依旧,玉笥山青黛如初,江山不老,人却易老。四十年过去,如一梦如一歌。如今,人到中年,梦的是过去,歌的依旧是过去。
游荡中,偶尔张望老屋方向,不见炊烟,不见顽童。透过屋后那片竹林,那是祖上的一片墓地。父亲的坟是西起第一座,今夜,我仍陪父亲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