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说玉笥山,知道的人并不多。说爱国诗人屈原,可谓无人不晓。屈原殉国后,后人建寺于玉笥山,以示怀念和敬仰。因为屈原,玉笥山有了灵气,也自此闻名。
玉笥山风景优美。曲径幽道,古树参天,寺阁画梁雕栋,碑林肃穆庄严,更有玉笥八景布于山中。
进得玉笥山,如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低头,青砖麻石,古道如歌,恍惚于时空之外。抬头,参天古树,葱葱郁郁,蔽日遮云;静立山中,时有空穴来风的感觉。
玉笥山另一道风景,却鲜为人知,便是山里的竹子。
丛丛簇簇,个头矮小,一团一团散布在半山腰的是毛竹。毛竹因体小,总是抱成团生长,大团几百棵,小团几十棵。毛竹依着树木边缘生长。
高大挺直,成片成片,但不那么稠密的是楠竹。楠竹生长在山脚,竹林稀松,人可随意穿行其中。常年落叶厚厚覆盖着林子地面,叶子中间生活着许多虫蚁,成群家禽在此觅食。因楠竹高大,竹林下面都住着人家,冬天挡风,夏天遮阳。
而靠江边一角,则生长着一种只有在九嶷山才有的竹子—斑竹,又名湘妃竹。说起湘妃竹,多少让人有些伤感,总会让人想起湘夫人“以涕挥竹,竹尽斑”的传说。多少年来,斑竹不增不减,不稀不稠,保持着原有的状态。至于斑竹为何在此生长,生长了多少年,屈子祠志没有记载,人们不得而知。
小时候,常去玉笥山玩耍,那是我们的乐园。尤其一场春雨过后,山里的竹笋,就像猎人手下陷阱里的签,密密麻麻。几个小伙伴疯了一样,在山里撒欢掰竹笋。
斑竹笋子干净漂亮,不大不小,最好掰,却不能掰,那是大人告诫的。楠竹笋子粗大,最具诱惑,又不敢掰,因不远处住着人家,挨骂事小,那躺在门槛边上的大黄狗,看似在打烊、一有风吹草动,便突然窜出,会让你魂飞魄散。只有毛竹笋子,虽细但多,刚出土时,灰灰的,嫩嫩的,笋尖带着露水,娇娇欲滴的模样,看着便欢喜。只不过,小时候不知道“怜香惜玉”。围着一团转一圈,便能掰一大把。
掰回来的毛竹笋子,不能鲜吃,太涩。去掉一层层紧裹的“外衣”后,只有筷子大小,然后用开水过一遍,软绵绵的,烤干或晒干,用袋子封好储存。到蔬菜青黄不接的冬天,再泡发,切成小段。富裕家庭加几片腊肉炒着吃,一般人家是干炒。不管怎样吃,那鲜味依旧,还脆,爽口。
玉笥山的竹子,跟其他竹子一样普通,也同样有着其高风亮节的品质。不同的是,玉笥山的竹子,似乎多了些灵气。
如临江一角的斑竹,它身上的花纹本是细菌侵蚀过竹身之后,在竹子表面形成的菌斑,大多是褐色的,而玉笥山斑竹的花纹却是血红色。此花纹是否应验着什么。
又如半山腰的毛竹,总是扎成团生长。棵抱成团,团又抱成大团,几团几团成圆形紧挨着。看上去,似乎显示一种力量,一种团结的力量。
玉笥山的竹子,不论是斑竹、楠竹、还是毛竹,看久了,自然会将一些历史和传说联系起来,也就自然会久久思索,于思索中产生一些特别的情感,甚至难以释怀。
也许,这本是自然规律,被人们渲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