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化活动
通往法曹之路
分享到:
作者:姚华平  发布时间:2015-07-15 09:26:48 打印 字号: | |
  题记:如果将本文看作一篇普通散文,则稍显冗长,如果将其看作一篇自传,则稍显简短、单薄,无论怎样,它真实的反映了我的一段心路历程,一段奋斗史,谨以此文献给我早已远逝的青春。

  一年一度的司法考试报名时间刚刚结束。前几天院里几位年轻同事跃跃欲试想报名参加司考,又担心司考难度大不易通过,于是向我请教备战司考的心得体会。同事的问话将我的思绪拉到了当年参加司考的岁月,备战司考的心得体会也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动笔写下此文的念头随之产生。

我是二零零六年通过司法考试的,迄今已近十年,十年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要说到准备司法考试,可能要从更远的时间说起。

  我并非法律科班出身,走上法律这条路,毫不隐讳的说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我早年由于家贫,初中毕业后即考入了市内一家中专学校就读,二十岁不到就毕业了,按当时政策分配到了家乡一事业单位。该单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历史包袱沉重,工资难以到位,常常只发基本生活费。早我几年分到该单位的几位大学毕业生均选择离开单位另谋出路了。我对自己前途深感迷茫,不知人生该往何处去。

我想到了自学考试。学什么专业呢?我先是自学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后考虑到没有一个语言环境,再开始转学法律。转学法律的目的开始变得明确,即拿到法律大专文凭后就报考律师资格考试(当时还没有实行统一国家司法考试,报考律师资格考试也只要求法律大专文凭)。

  那时自学,没有余钱买教材和课外书,拓宽知识面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经常阅读单位订购的几种报纸(事实上我读报的爱好是从中专时期开始养成的),除了普通的党报外,其中专业报纸我记得最深刻的是《检察日报》,该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些著名刑法、刑诉法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及对当时热点问题的探讨,象高铭暄、赵秉志、龙宗智、张明楷等刑法学泰斗我就是那个时期记下的。对于有价值的报纸还保留下来,后来自考本科写毕业文凭,这些当初留存下来的一些专业报纸也提供了资料价值,派上了用场。象民法学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诸如梁慧星、杨立新、王利民等,行政法学领域的大家,诸如应松年、张树义等在报刊上发表的专业文章我亦广泛涉猎。另一条途径即借阅,一是在当地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二是向私人借阅。县城图书馆当时馆藏图书并不丰富,图书档次也不高,真正值得阅读的书并不多。办了一年卡后我即没有续办。借阅书籍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时我还太年轻了,对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向私人主要借阅了诸如《史记》、《穆斯林的葬礼》、《圣经》等书籍。三是节衣缩食省钱买书,主要买的是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如自考教材及法律类读物,其中一本《哈佛辩护》读后总是让我热血沸腾,激励着自己不断为梦想前行奋进。

  现在想想,我那时的求知欲实在强烈,除了专业课程,我的阅读范围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哲学、经济等方面。我觉得那时的自己是一个物质上的赤贫者,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我最大的财富是拥有大把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充裕的时间会让我积累储备大量的知识。对于经济上的困窘,我是这样想的,学习期间的任何困难我都会想办法克服,一旦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后,前景定会阳光灿烂,一片坦途,一切都会改善的。我当时认为律师是一个自由度比较高且拥有高收入的体面职业,也许现在觉得当初的想法有些幼稚、单纯,但这确实是我当初努力发奋的原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我曾经与朋友开玩笑说:“等我拿到律师执业证后,接几个大标的的案子,经济就改善了。”朋友听后不置可否,我知道他心里在说,一个非科班的中专生想考取律师哪那么容易,但又不好当面明说打消我的积极性,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为自己加油打气。

  自学的过程既苦涩又甘甜,苦涩一方面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习过程中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无法得到他人的指点;而甘甜来自每通过一门课程后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时代永远在前进在变化,进入新世纪,国家已经在酝酿实行统一国家司法考试了,期间2001年国家停考了律师资格考试,2002年正式实行统一国家司法考试,这一年还允许大专文凭报考,而我当时还没有拿到大专文凭,我比时代又慢了半拍,因经济困扰,我感觉自己追逐梦想越来越吃力,好象梦想就在自己前面,而我总是离梦想一步之遥,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我的理想信念一度产生了动摇。

  国家政策调整了,我的自学计划相应的也作了调整。考虑到本科文凭一时难以拿到,而当时还有规定,专科生毕业两年可以参加研究生考试,我想两条路同时走,即一边准备研究生考试,一边继续考本科文凭。不管是考取研究生还是拿到本科文凭,最后都要报考司法考试。而读研的费用我主要想通过勤工俭学解决,如读研期间能通过司考,则同时通过律师执业解决学费、生活费问题。我并不认为两种方案有很大的冲突,考研除了要求通过英语测试外,其中部分知识内容与自学考试相重合,而英语我当时还未完全生疏。

  由于生活清苦,自学用功,自考教材书页中经常夹杂有脱落的头发,那时的自己身材瘦小羸弱,还有一点点哈背,我意识到形象不佳可能对自己从事法律实务带来负面影响;2003年紧接着又做了一次阑尾炎手术,这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小手术,可我却由于体质差,伤口愈合慢,住了八天院才出院,母亲也在那一年中风,接连的变故让我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由于从新闻及文艺作品中知悉了一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往往受到威胁,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所有这些都让我将锻炼身体摆到了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也不知道自己适宜什么锻炼项目,鬼使神差的不知何故想到了太极拳。也没有想到跟师傅练习,我想既然法律专业能够自学,为何太极拳不能自学呢?于是到书店买了本太极拳的书籍和光盘,读书间隙边琢磨拳谱边练习招式,坚持了大半年,自我感觉身形端正了,胃口好了,睡眠也得到了改善,以往每到下半年天气转凉必发一次的咳嗽也不轻易复发了。这些变化让我坚定了持之以恒锻炼的决心。

  有人总是抱怨命运不公,时运不济,却从不在主观方面找原因。2003年,我从报纸上获悉湖南省开始从社会上公开招考公务员,我从中选了一个自身条件与招考要求符合的职位——华容县司法局司法助理员,该职位一共招录两人,通过笔试、面试、体检,一路顺利过关。我的亲身经历再一次验证了那句话: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回想起来,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还未颁布实施,七零年代生人要不通过分配进入了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要不在体制外打拼,真正通过全省公开招考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并不多,而我是这个群体中为数不多的在社会转型期抓住机会的人。因为我当初报考自考时就没有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所以我对待学习是认真刻苦的,当命运垂青、眷顾我的时候,我抓住了机会。

2004年,我正式来到华容县工作,转眼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十二年,我也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大好年华奉献给了这片让我重生的热土。来到华容工作后,我的司考战场也随之转移过来了。根据实际情况,我的司 考计划相应作了调整:不再考研究生了,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先拿到本科文凭,再考司考。

  初来华容县时,我分到了该县最偏僻的一个乡镇司法所——洪山头司法所,华容人自己谓之“鸟不拉屎”的地方。经济压力依然存在,因为当时除了基本工资能够按时发放之外,津补贴必须靠以法律服务工作者名义为辖区内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来弥补,而我作为一个外乡人,初来乍到在一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乡镇是难以揽到案源的。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我,形势比我在老家要好多了,公务员工作毕竟给了我一个定心丸,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我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我面对这些困难无所畏惧。

  司法所的办公条件异常简陋。这是一栋平房,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粉刷的石灰块不时掉落,墙面早已斑驳陈旧,各处电线线路开关多有接触不良,生活用水要走一段路手提肩挑。司法所一共两间房,一间作卧室兼书房,一间作办公用房,遇到雨水多发季节,不时有蜈蚣等毒虫爬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每天清早我早早起床,先在长江大堤上跑步十五分钟左右,再练一遍太极拳,锻炼之后,整个人感觉神清气爽,接下来便开始早修。白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傍晚在江堤上散散步,晚上又投入到学习中去。春、秋还好,夏天闷热靠一部吊扇纳凉,冬季晚间自修,气温低冷,没有取暖设备,坐一个小时左右就起身练下太极活动气血,靠此法度过漫长冬季。因为长期习惯了这样艰苦的生活,以致于在我成家以后,潜意识中最排斥的家具会是沙发。因为沙发意味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心生懈怠,我怕我会成为一个沙发土豆(Couch Potato)。

  在基层司法所工作还有一点让我感觉特别好,那就是以往学习法律完全是纸上谈兵,现在毕竟给了我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岗位。每当用自己的所学为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后,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有一个案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离婚案件,当事人拿着一本婚姻法自考教材来到司法所向我咨询。自考教材我太熟悉了,当事人还没有打开,我仅仅看到封面就知道是一本自考教材。因为我从来都不仅仅只是阅读教材,而是同时关注社会思潮、关注社会舆论热点,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法律问题,所以我对立法的滞后性、教材的滞后性有深刻的体会,我当时自考婚姻法时就明显感觉到教材已陈旧,已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格格不入,我已敏感的预计到该法不久将修改。修改后的婚姻法我也迅速熟练的掌握了主要内容。当当事人来咨询时,我能很快的指出他所看到的教材中哪些已不适用了。当事人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你信任、信服。工作与学习就象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共同推动着我不断前进、不断提升。

  2005年我终于拿到了本科文凭,也终于有了报考司考的资格,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条件,仅仅为了这个考试资格我就比全日制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我就象刚刚经历了一次长跑,好想停下来歇歇。但我不能停,尽管传说中司考太难了,我还是一鼓作气于当年就报考了司法考试。考完后,我心中没谱,在焦急、忐忑中等待着一个结果。结果出来后,成绩是341分。第一次没通过,但离合格分数线比较接近,我认为虽败犹荣,看来司考也一样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它。为了争取早日通过司考,成绩出来后我又毫不松懈的投入到了下一轮备战之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6年我以363分的分数侥幸过关,这个成绩不太理想,我检讨了一下,就是在备战期间,精力仍有分散现象,阅读的兴趣范围没有压缩,这影响了自己的专注,最终影响了成绩。不管怎样,毕竟通过了,这就好象怀孕十月,一朝分娩,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婴儿。对司考,我的体会是司考犹如冲关,为了冲关,必须助跑。我从来不认为一次、两次通过者一定比多次考试才通过者聪明,他不过准备充分,助跑好,冲关时速度提起来了而已。当然,助跑时间、距离过长,你的精力会过早的消耗在助跑上,等你起跳冲关时早已没有速度与爆发力了。

  我记得当时与我一同到岳阳市司法局拿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有一位某保险公司的考友,我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毫不犹豫的说要南下深圳做律师,望着他义务反顾毅然决然离去的背影,我心中是五味杂陈、怅然若失。我最初追逐的梦想是通过司考后到体制外发展,做一个自由的律师,而当我真的通过司考后却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体制内。

  通过司考后,我接下来在公证处工作了三年多,因为感觉公证工作在法律实务工作中比较边缘,2010年通过选调进入了华容县人民法院工作,从此成为了一名基层民事审判法官。

  回顾自己的司考之路,转战两地,前后八年,个中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我为梦想努力的时候,也正是我最困窘的时候。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逆境中不气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无异于自我救赎。《大学》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里面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通过每天不断的进取会产生从量变到达质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我的司考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父亲有三兄弟,他们每人都有一个儿子在从事法律实务,其中两个在法院系统,一个在国企做法务,乡人誉为“一门三法曹”。我的两个堂兄都是正规科班出身,他们的起点都高于我,也发展得比我好。但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后悔,无论是自考、公务员考试还是司考,我都是通过自学而通过的,并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不照样“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嘛?

  工作繁忙之余,断断续续敷衍此文,但愿能对走在司考之路上的同仁有所借鉴、启迪作用!
来源:中国法院网华容法院
责任编辑:舒丽莉

下辖法院

平江县法院 岳阳县法院 华容县法院 湘阴县法院 临湘市法院 汨罗市法院 岳阳楼区法院 云溪区法院 君山区法院 屈原管理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