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早的文书记载里面对于“法”是这么解释的:法,平之如水,从水。足以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公平公正一直是法治的生命线。而如今司法公正已成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对于法律人来说不仅要守护公正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尽己之力助臂法治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法律人要守护公正。孔子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自古以来大抵如此:只有保障公平公正,才能解民忧,顺民意,得民心。首先对于法官来说,要有起码的法律敬畏,遵守职业道德,不能因为权力、金钱的诱惑和情感的牵绊而歪曲事实真像,现实的社会需要的是惩恶扬善,而不是在腐败背后的冤假错案,只有关注弱势无助的受害者,才能维护法律在公民心中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其次对于书记员来说,在做谈话笔录和庭审笔录的时候绝对不能依照主观意愿偏袒原告或者被告,要牢牢记住法律人的遵旨: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在面对法律意识薄弱的当事人询问的时候更要有耐心,懂得倾听和沟通,尽最大的努力准确地传达他们的心声。最后是全体法律人都应当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将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动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
法律人要审时度势。“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法院系统也在顺应时代的进步:首先是数字法院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应运而生,其次是记录工作从开始的手写已逐渐过渡到如今的电脑记录。对于法律人来说除了熟练掌握法律知识以及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不断适应发展中的业务平台。俗话说的好:不日新者必日退。法律人正是应当时刻保持着求之若鹜的学习精神,不断接受新的改变、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心应手地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法律人要倾听民声。“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由于当今国民的法律素养普遍偏低,诉讼当事人大多缺乏法律意识,因此会影响整个案件的进程。对法律人来说,及时了解民众的诉讼请求就显得尤为迫切。首先,法律人应当树立便民利民的服务意识。先进干部的代表人物邹碧华就是最好的例证,他本着方便当事人的服务原则,曾率先搭建诉讼服务平台,设立便民电话,及时了解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尽可能多的倾听民声、表达民意;法律人应当学习“邹碧华精神”,更好的服务于法院系统。其次,法律人应当学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改进服务水平,帮助当事人解决诉讼渠道狭窄、言语不通畅等问题,尽职尽责地倾听民众的声音,使得办案程序化繁为简。
法治建设人人有责,作为知法懂法的法律人更应该守护公正、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调节好关系、化解好矛盾、树立起法律意识。因为法治不仅是治国之利器,更是普通民众权力和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