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屋后有一条路,直通汨罗江下游的周家垅渡口。这条路,以前是泥巴沙子的,宽不过3米,且弯弯曲曲,现在是水泥混凝土的,双车道,直了许多。
念初中时,学生都读“跑学”。班里有一帮同学住渡口那头,常听他们说,家里到学校很远很远。到底有多远,我不知道,没去过他们住的地方。他们这样描述:冬天读书,两头见不着天,起床时,天没亮,到家后,天黑了。
双休日回老家陪老娘。春末一个礼拜六的下午,天气凉爽,蓝天里浮着几朵白云。多少次冲动想看看昔时同窗,想走走那条“很远很远”的路,便不再犹豫,吃过午饭,一身运动装,开启手机“行者”软件,踏上了那条心中未知的路。
左边是弯弯曲曲的汨罗江,右边是一片狭长低洼的小平原。正是农忙季节,肥沃的水田里,到处可见春耕的农业机械和挑担忙碌的农夫。只是,水田里没了记忆中人们成行成对插田的影子,还有那累却很快乐的发自内心的欢笑。
这条路,似乎改变了中国农村以村落居住的老习俗。房子都建立于马路两侧,有小洋楼也有老式房子,小洋楼门前都砌了围墙,围墙里栽着观赏花木,老式房子门前清一色的樟树,高大的枝丫已跨过马路,形成一段一段的荫林道。从树的苍劲和树干的深沟,可看出古老岁月的痕迹。若是炎炎盛夏,此处便是纳凉小憩的好地方。
路边有理发店有饭店,有成衣店有超市,就是没了供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大地坪,大人们常常隔着马路打招呼。那个年月,集中的村落中间,总是留有一处空旷地,大人们端饭碗在那里吃着饭聊着天,孩子们则追逐着,不担心安全问题。
驻足“屈子祠中心小学”。记得第一次背起书包,由母亲牵手送入的那个校门就在路边,而今早已不复存在。不停地在脑海深处搜寻启蒙学校的遗址,却怎么也寻不着。问乡亲,回答说现在的“屈子祠中心小学”,就是过去的“双水小学”。
站立校园门口,张望空荡荡校园,校舍整齐明亮,操场开阔平整,园内绿树成荫。恍惚间,挂在长廊上那一米长的铁轨敲响了,那是下课的钟声,那么悦耳,久久回荡。校园霎时热闹开,孩子们挤着拥着跑出教室,三五成群追逐着,嬉戏着。
蓦然,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从一堆孩子中站起来,向我挥舞着小手,喊着朝我跑来,小男孩一路跌跌撞撞,就那样跑着、跑着,可怎么也接近不了...
视线渐渐模糊。揉揉眼,只有立于校门的自己...
小男孩这一跑,在弯弯曲曲的路上磕磕碰碰了近半个世纪,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儿到白头。
且行且看,不经意中已得周家垅渡口。“行者”指示:6·5公里。这意味着,少时的同学每天早上五点半必须起床。冬日,从暖暖的被窝里爬起来,顶着风霜雪雨。求学路之艰辛,让人唏嘘。
回家的路似乎漫长些。口渴了,寻思讨口水喝,正好一户人家门开着,门口有几把椅子,便坐下了。
一会一大娘过来,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赶紧解释:过路的,住双水村,想讨口水喝。大娘热情起来,为我泡了芝麻豆子茶。跟大娘拉家常时,打听了几个儿时同窗。大娘只记得一个叫吴正兵的,说几年前在一次翻船事故中去世了。
儿时同窗却已作古,心里沉重起来,那种给昔日同窗以惊喜的感觉荡然无存,不是不想见,是害怕不幸的消息。
梦里曾经游过,醒来明月窗台。多年儿时的梦,圆了,碎了。如歌如诉如泣,却未曾想如此沧桑...
风景是歌,乡愁亦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