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司法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是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那么立案庭可以绝对称作司法为民防线上的第一道关口。忙而不乱、忙而有序,正是华容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真实写照,也是华容县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工作的一个缩影。
场景一
走进华容法院立案庭,总能闻到一股清香,转运竹、吊兰、百合花等植物将这个窗口点缀得生意盎然,总能让人身心舒畅。
“法官,你看我这个官司能赢吗?”
“对不起,你这起案件才刚立案,没经过开庭审理,我也不敢断言是输是赢啊!”
“可是你们是法官啊,你们看了我的材料怎么会不知道。”
“我们立案就好像医生收病人一样嘛,我们是给这个案子量量体温,具体检查动手术的还是主治医生啊!”
“哦,完全明白,谢谢你啊,哈哈哈……”
“不用谢!”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大家的笑声在立案大厅里回荡。桌上那株百合花的香味似乎更芬芳了。
场景二
这是一起集体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三、四十人一起涌入,瞬间立案大厅变得水泄不通。
“法官,我要起诉高老板,他差我三千块钱工资”
“我也要告他,他差我五千块”
“我也告他……”“我也告他……”人群中不时传来这样的呼喊声,还伴随着哭泣声。
看着这一群风尘仆仆、皮肤黝黑的人们,立案庭干练的小姑娘丁咪立即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首先安慰了一下正在哭泣的老人,随后向人群喊话。
“大家都不要急、不要挤,这边有茶水可以喝。”
“识字的站右边,不识字的站左边。”
很快人群就分成了两列。
“准备好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欠条,这里有起诉状模板,识字的过来领,不识字的可以口述。”
“分案之后具体承办法官会联系你们的,请大家放心。”
将近两个小时、一个多小时的回答,一叠厚厚的材料就堆到了办公桌上,当事人已经开始仨仨俩俩地离开了。尽管还是三月,天气不怎么炎热,汗水还是浸湿了工作人员的衣襟。
第一次见到如此人员众多的立案场面,我不禁有些呆住了。立案庭的工作人员应对这种场面显然已经驾轻就熟了。“每个月都会有一、两起这种规模的案件,已经习惯了。”她们笑着对我说。
据悉,立案庭仅今年1—5月份收案就已有1456起,并且数量还在上升,其中像这种规模的集体诉讼案件也有四、五十起。面对如此庞大的立案数量,立案庭的两位女同志却将这个窗口打理得井井有条。
场景三
“王庭长,这个案子为什么不能立?我看他的案子怎么可以立?现在不是已经实行立案登记制了?”说着指了指旁边刚立完案的另一位当事人。
“现在的确是立案登记制,但是不代表不用审查。”
“你的案子是因为你要告的人户口在别的市区,所以虽然你是华容的,但是这个案子不归我们法院管辖。”说着还把《民事诉讼法》的法条拿给当事人看,当事人这才心服口服地走了。
这是立案庭庭长王义军与一位当事人的对话,据王庭长介绍,自实施立案登记制以来,案件的数量猛增,这说明立案比以前更容易了。但登记制不代表不审查,我们审查后不符合条件不予立案的案件,不能简单地挡回去,而是要让他知道法律的规定,诉之有道、诉之有门。
“虽然这样会更花时间一些,但老百姓心里有底了,我们也就心里有底了。”王庭长说道。
“立案审查制”向“立案登记制”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否定了法院的审查功能,也不是将立案工作粗浅地简化为单一的登记手续,而是要求在立案程序中实现诉权与职权、诉案与可审案之间的平衡。法院在立案中必须对“诉”及其背后的纠纷进行审查,将当事人提起的“诉案”与“有法律意义的案子”区别开来,将那些达不到法律条件的纠纷排除在法院之外。如果放弃审查,“什么诉都理、什么案都审”,那么,法院就不再是司掌审判权的“法”院,而是一个包揽纠纷解决的社会解纷机构。登记制下,审查主要针对诉状格式、内容、补正、被告是否有误、请求保护的权益是否合法等方面进行审查。
法院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法律打交道、与人打交道。立案庭正是与当事人打交道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只有用心做好每一次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