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余秋雨在写《追寻德国》那篇文章时,为了彻底了解德国,一个人去了德国体验生活。房东是一位德国老太,和蔼可亲,房子在五楼,他感觉不错,开始想和老人签长期租房合约,老人却以他还没有住,不知道房子好坏为由只跟他签了5天试住合约。等一切办妥,他入住后,觉得房子很温馨,老人也很信任他;另外垃圾也由清洁工定时取走,看样子再签长期合约不成问题。
没想到,第5天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余秋雨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他很紧张,给老人打了电话,但老人却说他不是故意的,不要紧。随后,余秋雨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扫进垃圾袋,放在外面。不久,当老人打开垃圾袋看完后,脸色阴沉地让他第二天就搬出去,余秋雨一头雾水以为是打碎了玻璃杯的缘故,而老人告诉他是因为他心中没有别人。尔后老人拿了笔和镊子、笤帚等物,亲自对装好的垃圾重新仔细分类,玻璃碎片垃圾袋上面写上“里面是玻璃被碎片,危险!”,另一个垃圾袋则写上“安全”。
好一个“心中没有别人”!在不少人看来非常琐屑的一件事,在德国老太眼里却非同小可!一个心中没有别人的人自然是不配做她的房客的。而事实上,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还是其他各行各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家庭,如果你的心中没有别人,你的伴侣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生活就会索然寡味,由此也就多了猜疑和彼此的不信任,进而貌合神离,婚姻解体;一个集体,如果你的心中没有别人,同事之间就会关系淡漠,缺少团队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就不会产生良好的业绩;一个领导,如果你的心中没有别人,你的下属就会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工作就不会倾注全力;诸如此类,真是不胜枚举。
心中有他人,是一种宽广的胸襟,是一种豁达的情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心中有他人,我们才会正视自己,尊重他人,一方面不因出身、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体条件比较优越时仍保持一份平常心,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会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自身条件比较拙劣时更懂得积极进取,蓄势待发,绝不悲天悯人;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懂得 关心、理解、宽容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有效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渺如尘埃,而有了“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我们就能够正视你我他的价值,变渺小为无穷大,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到法院工作而言,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当事人形形色色,文化程度、教育水平、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只有心中有他人,我们才能不拿世俗的眼光看待当事人,不以高低贵贱之别划分当事人,从而避免矛盾激化,有效定纷止争;才能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平等之心对待当事人,以公允之心处理好每一个案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心中有他人”也是践行司法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心中有他人,它是冬日的暖阳,它是和煦的春风,悄悄的融化着我们心里的坚冰,让我们每一个法院人都秉承“心中有他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