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天气寒暖交替,昼暖夜寒,衣慎加减。望着阴蒙蒙的天,心绪愈发凄怆,虽不至于独怆然而涕下,但也着实戚戚焉。早些时候,听到一个不甚特别却有些触动的案子。朋友之间借贷,借时爽快,还时歇菜,贷者竟能信誓旦旦地说借者心机叵测,些许小钱竟要诉至法院,明摆是故意让自己出丑丢脸,更云友尽,至于还钱,则二字,曰:没有!然则,些许小钱,约期三月,逾年不还,倒还怨借者催讨了。听得此事,无奈又鄙视地一笑,叹一句凉薄,忽想起点滴过往,故有此文。
何为朋友,度娘说“是在特定条件下由双方都认可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人及其持久的关系,其最高境界是知己”。说得文艺些,即有眼缘、有牵挂、有懂得,一诺成永,两肋插刀而无悔。年少的时候,许多人都说,珍惜眼前吧,一旦入社会,就交不到朋友了。当时,不以为然,总觉人世浮沉,谁能料得将来。然,工作将近十年,回首间,灯火阑珊处,朋友仍是那些时候那些人们。不是没有用心结交,也不是没有诚心相待,却是真诚往往只得敷衍,宽厚只收获凉薄。是的,凉薄,几度唏嘘,冷若冰霜,寒彻心骨。或许,皆因生活多艰,远离了无忧无虑的校园,大家日日为生计奔波,已无空闲心肠去为情义纠结。
早些时候,被人绝交,理由竟然是因为某总是对的,而又过于耿直,会偶尔指出不妥,希望朋友能够改进。是的,就是如此荒唐的理由,说不心寒是骗人的,甚而很心惊。一度无语问天,思量,是不是忠言只能在话本中逆耳,诤友只配在演义中出现?某有些不甘心,问及过往,难道以前不是好朋友?难道好朋友不该是诚意对待,于对错无有欺瞒?得到的回答,竟然连当初都被否定了。那位或许已经不能被称为朋友的人说,当初是因为某人对其太好了,才相结交,后来细想想,觉得不可能有这般好人,故甚为提防。然后,就只剩了利用、计算与敷衍……当时,某竟无语凝咽。原来,对人真诚为善,也是不妥当的。很不明白,到底是这世道凉薄至斯,还是人心凉薄至斯?
幼时,家中长辈教导,曰:吃亏是福。故而,不喜与人争执。又,《论语》有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则,虽不是君子,但也思量处处为善。再,仰慕高山流水,深信真诚相待,必有相知。岂料,现实总是比书本骨感,善意被猜忌与敷衍打得体无完肤。忽想起某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个大团圆的欢乐结局里,满满地是祝福与期望,却又映射了几多凄凉。
归根到底,都是个“信”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太多的纠葛,都是起源于无信,山盟海誓成了一时享乐的嘴快,朋友道义成了反复算计的权衡,如此这般?累不累呢?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理性之外的感性,有许多感情都是不需要理由的,一念之所至,惟一往而情深矣。偏偏,太多人早已不再相信感性,任何人、事,都要拿出来掂量、盘算。真情便在这些计较中销磨,转回头,反而怨他人面具重重。
或许,某只是不慎,被凉薄了,诚愿各路朋友无欺无骗,无算无计,无拖无欠。天寒若斯,还是不要凉薄了,宽宽衣袖,厚待自己及他人,是为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