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的国家,俗话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见个人修养是一个人的根本,是一个人的底线。当然单纯的修身养性不是我们所推崇的,《大学》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很好地阐述了修身储能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个人价值,拥有经世治国能。
生活中胸有鸿鹄之志并能付诸实践去为之奋斗的也不在少数,在此过中,“做”和“为什么做”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学大师王阳明就这样说过:“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修身的意义在于立心,在于找寻生命中的真知。北宋的横渠先生曾提出“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这句话首次看到是在我一个朋友的随笔中,但却振聋发聩,深植我心,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工作人员,我同样有着为法治中国尽绵薄之力的拳拳之心。法律是一切正义的源头,保持初心,勇往直前。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也可以走很远,但是不能走错了路。修身不难,但难在修炼出一颗能一只保持正直、坚定的心。
储能的意义在于积累,在于厚积薄发。母亲从小就告诉我,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要么旅行,要么读书。师从前人,我想对于我而言,这两件事都是一种学习,一种储能,旅行让我的视野更开阔,让我的心胸也更为广阔,让我的心境更为平静,不再如孩童般锱铢必较,却依然保有一份童心,甚至会为在路边看见一株思而不得的含羞草而欣喜若狂。读书的过程是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平面上黑白的文字,为我勾勒的是一个个立体而缤纷多彩的世界。
奋进的意义在于求真,在于在实践中验证真知,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味的坚持只能是固执己见。“愚公移山”家喻户晓,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智叟不智。因为他没有用实践检验过理论,固执于猜测的结果。知而不行,只会流于想象。行而不知,容易患得患失。知行合一,方为正解。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话:因为心有坚守,所以会脚踏实地,因为脚踏实地,所以能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