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自18世纪在德国发表之后,对德国及其他欧洲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人们纷纷效仿维特。维特仿佛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也可以称其为“英雄”,一个为欲望而牺牲的英雄,正是他的牺牲,唤醒了许多人对欲望的追求,对情欲的渴望,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新篇章。
维特的情欲产生于内心的寂寞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心理的孤独让他有着特殊的存在方式,或在幽静地方的小屋栖居,或在伯爵的驻地,或在水井旁,或在曾和绿蒂一同散步的林荫,与家的联系,只是信笺。维特作为市民出身,受到贵族社会的排挤,作为爱情孤独的守望者,他只能默默地把对绿蒂的情欲藏在心里,只身坚守自己的领地。
维特希望冲破社会等级的束缚,融入大家,但贵族的歧视和白眼,使现实内心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他解放个性,追求爱情,遵从内心的独立,封建礼教下,他不断遭受打击,得不到的爱情,摧残着他坚毅的心,所以他只能放弃,饮弹自尽,突破自我。
《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与其说作者是在构筑人物,不如说是在还原自己。歌德曾经爱上了一个叫夏洛克的女孩,但夏洛特已经和约翰订了婚,歌德就离开了,后来,又遇到了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对两个人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歌德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他受朋友耶路撒冷自杀事件的影响,创作了维特的自杀情节,歌德把自己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成就了“维特”。这部作品不是自传作品,歌德的生活经历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可是那些融入到作品里的情感是无法抹杀的,作品中主人公对社会的情感就是作者的情感,维特的自尽,可以说是在代替作者死亡,是对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歌德正是用自己的青春来表现所有人的青春。
少年维特的形象出现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后的欧洲,那时的欧洲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折期,但那时的德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贵族等级制度、门阀制度等依然盛行。市民的意识已然苏醒,青年人更具有无限的激情,要求打破社会等级制度,想要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追求平等和个性自由,满足自身欲望,实现无意识的升华,但面对强势的封建社会,青年的力量却是无比的弱小。社会变革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铸造了维特这个充分体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人物。维特这个少年,在历史和自我书写中创造,然后成为历史和社会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