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以通粮木,设为漕馆,遂成集市。又栗木葱葱、山峦叠翠,故为栗山。栗山东接浯口小城,有万顷碧波风貌;西临新市旧街,继屈子韵律遗风;南毗长乐古镇,享古法甜酒味美;北连开慧故居,与绿柳精神长存。栗山区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湖泥山巍峨秀美、蓝墨水底蕴浓长;京珠高速南北纵贯,平益动脉东西畅通;傅家塝长石资源丰富,园艺场瓜果金秋飘香;石桥村民耕读传家,谦恭有礼;两普村民骁勇善武,果敢坚强。
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平江县人民法院初设法庭于栗山区。风雨三十余载,历经两次搬迁、三次修缮,终成法庭现貌——悬国徽,彰律令之肃穆;开庭院,接乡村之晚风。法庭虽小,肝胆俱全。设审判庭、调解室、接待室于壹层——耐心细致,解来访民众之疑虑;春风化雨,止诉辩双方之纷争。设办公室、图书室、食堂于贰层——挑灯夜读,析疑难案情之困惑;淡饭粗茶,享合乐小家之温馨。设宿舍间、小花园于叁层——午间小憩、秉烛促膝,春来花香阵阵,夏至鸣虫声声。偶有朋自远方来,烹茶赏花、畅感抒怀,岂不快哉!
平江县人民法院设栗山法庭于此,以为定平江东北纷争之肱股。设立以来,法庭人潜心坚守,服务于民,成绩斐然、多获赞誉。借力基层组织,消矛盾于萌芽状态;紧靠地方政府,除隐患于无形之中。田间地头、乡村巷陌,一桌一椅巡回办案,不辞风雨;街道校园、工厂矿山,一问一答普法宣传,未曾迷离。丁酉鸡年处理在册争讼案二百四十八件,法制宣传活动五次、陪审员参审十二案、人大政协听庭两案……绩效尚可,影响颇大。
法庭几经人事更替,几经别离。今法庭五人,一审、三助、一法警而已。五人均年轻烂漫,平均年龄二十有八,正年少青春。工作时一丝不苟、精诚团结、各司其职又保证极强的向心力;生活中融洽风趣、相互扶持、严于律己又保持赤子般纯真心。基层环境艰苦、娱乐有限,然五人能甘于寂寞与平淡,敢于尝试与挑战,实属不易。这正是——风华正茂,能甘守清贫寂寞,殿堂田垄能出入,筑乡村堡垒;风清气正,能开拓荆棘荒土,使命生活全兼顾,普法治乐章。
余坚守法庭七年有余,资历尚浅,有前辈驻守法庭二十几载者,无怨无悔,夕阳晚照,余甚敬之。曾记初出校园投基层,书生意气;如今时光过隙劳案牍,华发早生;锤心智,风雨兼程心不改;劳筋骨,俯首躬行无雨晴。法庭为家,柴米油盐勤量计,法律为器,忠信清正赋流形。范文正公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追随先贤、路远且长,吾辈将上下而求索矣!
余感于怀,故趁春暖花开之际,特作此文为记。
愿干警们如鹰隼试翼、逆风而起,翱翔阔海天空;愿栗山法庭如冉冉春日、悬于蓝空,为华夏法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