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寺镇位于华容县城以东、桃花山麓以南,得其令名已逾千年。据明万历《华容县志》记载:“此处有一寺,建自东汉,曰‘圣国’,魏曰‘兴国’,西晋赐今名”。当地民间亦流传另外一种版本:清乾隆帝南巡,先后三次以“楚有才”“楚真有才”“惟楚有才”留下口封。不管县志记载也好,坊间传说也罢,三封寺镇饱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厚重久远,由不得你率性胡猜。
印象中的三封寺镇纺织业曾名噪一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协民纺织有限公司”的轧花、纺织为基础,“岳阳华美巾被织造有限公司”的后整、印花为龙头,“深圳宝安进出口贸易公司”为销售窗口的纺织集团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湘北地区的明星企业所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附加值偏低的纺织业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昔日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厂区早已失去了喧嚣与繁茂,多少纺织人不得已选择了并不华丽的转身。自此,三封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三月一日,“我看小镇新变化”采风活动一行冒着料峭春寒出发了。而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正是距岳阳市区五十公里外的华容县三封寺镇。
向西行,过洞庭。约莫一小时左右,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知道是下了整整一个晚上已感疲劳,还是因了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让它自觉没趣,车子刚刚进入三封寺镇墨山铺村,天渐朗,雨消停。公路右侧,镶嵌在条木栅栏上的四个偌大行体字“墨山铺村”红得醒目,红得温暖。我知道,我们已经来到了三封寺镇墨山铺村“空心房”整治集中建房点。
墨山铺村由原墨山和茅山两村合并而成,与君山区采桑湖镇接壤,因其位于墨山南麓而得名。墨山本为桃花山东麓一峰,古称玄石山,以其石多墨黑而名之,外人常将其误解为是因拟建核电站而闻名遐迩的小墨山。墨山海拔不高,但地理位置险要,山形俊逸秀美,历来多有文人骚客驻足其间流连忘返。唐代诗人张说曾以“草共林一色,云与峰万变”的诗句倾心为其点赞。
不知始于何时,山明水净、天灵地秀的墨山铺村几乎成了空巷,村里稍有文化或者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不是南下沿海,就是进城经商,剩下老弱病残与留守儿童,苦守着祖辈留下的门前三尺硬土、垅上几亩薄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了韶华,瘦了炊烟。更可叹的是,久无人居的旧宅,杂乱无章,了无生气,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如此年深日久,“空心房”多得令人生寒。
2017年,党和政府基于美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出台整治“空心房”措施。三封寺镇墨山铺村乘势而为,因地制宜,借力本地在外创业者的多见广识,结合本村自然地理条件,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在保证房尽我用、整齐划一的前提条件下,突出家居与休闲体验农业发展结合、与乡村旅游结合、与古镇建筑风格结合的建筑理念,一个“三横一竖”、错落有致的美丽新村破茧重生。
轻敲一户虚掩的深褐色房门,一位衣着休闲、面容娇好的农家少妇开门迎迓,简单闲聊之后,得知其去岁尚在江浙务工,今年没打算再外出了,一为孩子大了家庭教育不能落下,二为本地的芥菜工厂已成规模,急需员工,其报酬一点也不少于沿海发达地区,何必“赚点辛苦钱,荒了自家田”。忘记了问她的名姓,但我记住了她说的“那兜芥菜”。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应该都不会轻易忘记儿时餐桌上母亲亲手炒好的那碗叶嫩爽口的青菜----丝丝的涩、淡淡的苦,母亲告诉我这就是芥菜,吃了不仅开口胃,而且明目。多少年过去了,母亲早已经离开人世,但是这碗餐桌上最家常不过的蔬菜,一直是我走不远的乡愁。
芥菜别名芥、大芥、黄芥,皱叶芥,不知何时始有人给她取了个颇有诗意的“艺名”——雪菜,这是否暗合了她秋播冬生春收的生命轮回?其花存十字形,黄色,四强雄蕊,叶片柄具小裂状,性喜阴凉湿润,忌炎热。
华容县位于长江与洞庭湖淤积平原,肥沃的土地,广袤的平畴,为芥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据《华容县志》记载,自魏晋时期始,华容就有了芥菜的种作。另据《龙行天空·乾隆与江南》记载,乾隆南巡时偶然品尝到了华容芥菜,感觉味美爽口,回宫后又用腌制的芥菜治好了太后的厌食症,于是谕旨湘布政史,将华容芥菜作为御膳之贡品。
长久以来,“河西芥菜不值钱,叫花子见了也要嫌”几乎成了当地土著的口头禅。生活中,“端着金钵讨饭、坐在金山哭穷”的事屡见不鲜。客观地讲,这与人的惰性无关,但跟你的眼识有关。
这次,三封寺人不再将发展眼光盯着夕阳产业,不再将自己的未来绑定在他人的施舍上。凭借新时代的政策引领,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建设,向土地要钱,向芥菜要钱,于是乎,10000亩的芥菜基地落实规划,2000亩的高标准示范基地已然建成,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纷纷奔着华容芥菜而来,投资6.5亿的芥菜加工产业园即将竣工投产,数以千计的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巢,一个个正盘算着在自家的天地里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相信,他们当中,必定有我造访的那位衣着休闲面容娇好的村姑。
离开三封寺镇的时候,天已完全放晴。一望无际的田畴几经春雨洗礼,一簇簇青翠欲滴的芥菜正努力将体内的叶绿素释放到极致。我想,要不了多久,待到荠菜花开的时候,正是芥菜采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