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买专业书,由于不够免邮便凑单了一本孔飞力的《叫魂》,也不知它在当当的购物车躺了有多久,只记得此前一度想买下来,但是念及以往屯的书都已无暇阅读,于是打消了购买的念头。这次既然机缘之下入手,索性好好研读一番。
“1768年, 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 一个幽灵—— 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这样的歇斯底里,影响到了十二个省份的社会生活,从农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宫邸均受波及”。
本书开头如此介绍“叫魂”事件,立马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一路津津有味读完全书。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孔飞力先生将这个“盛世妖术”的故事写得宛如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
于我而言,读完本书最大的感触便是,事情何以至此? 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席卷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惶恐,朝野为之震动,官员为之奔命,就连乾隆皇帝都为之寝食难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加以督促。折腾到年底,终于真相大白,所谓的叫魂只是一场闹剧:没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妖人,没有一件不是冤案的妖案,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沮丧失望之余,乾隆只得偃旗息鼓,这个事件也就不了了之,最终淹没在历史浩荡长河之中。
在今人看来,“叫魂”事件的发生自有其历史宏大背景,那便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全球交流日益频繁,清朝江浙一带成为了丝织品出口的重要地区。大量人民不再拥有土地,而是日复一日地在种桑、养蚕、缫丝中奔忙。“无恒产则无恒心”,这个时候的人们普遍对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同时,来自美洲的农作物玉米、红薯的广泛种植,使得土地能够供养更多人口,致使清朝人口总量急剧增加。当人口增长到土地无法承载之时,大量“流民”开始四处窜动,而富庶的江浙地区便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浮动的人心,加之外来流动人口对乡野熟人社会的打破,民间很容易对乞丐、游僧产生敌意。当“叫魂”这种妖术与其绑定在一起时,很难想象当地百姓不为之感到愤怒和恐慌,情绪累积之下,事情持续发酵,直至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无疑是拥有后见之明的,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有一种抽离的睿智,然而,我们绝不能对此沾沾自喜,而应对历史事件抽丝剥茧之后,找到其中的现实脉络和因果缘由,拒绝历史快餐化的表达。诚如布克哈特所言,“阅读历史,不是为了下一次更聪明一点,而是需要永远更加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