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在漫长的假期和网课生活结束后,我收拾了行李,来到了平江县人民法院安定法庭,这个假期,我的身份是一名法院实习生。对于大多数在校的法学生来说,我们心中总是对法院有着无限憧憬和敬畏,这其中既蕴含了对于法律所代表意义的景仰之情,也凝结着对自己职业生活的期待。于是我怀着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开始了我的暑假实习生活。
在中国的法院系统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和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基层法院,而作为基层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庭,对于立足城乡基层化解纠纷、参与县域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里涌现了一批批立足在乡村的优秀法官,他们用自身的行动来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哪里有司法需求,人民法庭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号召,“马背法庭”“背篓法官”从山间草野到田间地头,他们将司法的力量传递,用法律维护着一方水土与一方人,而平江县人民法院安定法庭正是这全国上下10759个人民法庭其中之一。
这里并不大,除掉实习生以外,只有5位正式工作人员,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大家各司其职,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上午八点,安静的法庭便开始运转起来。墙壁上贴着劝和词和各类工作章程,办公桌上是成堆的案卷材料,打印机在奏乐,碎纸机在和声,而调解室里也传来了此起彼伏的人声。不同于电视剧里塑造的过于精致的法庭工作场景,这里拥有的更多的是质朴和淳厚,没有激烈、充满反转和戏剧性的辩论场景,也没有人均打领带穿西装处处透露着的精英味儿,有的只是形形色色的老百姓和各家各味。这里承办的案件大多都是民事案件,离婚纠纷、民间借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三类案件占据了其中的近90%。在我曾经学过厚厚的一本诉讼法教材里,只占几页内容说明的简易程序却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来到这里,教材里所描述的那些似乎离我很远的专业名词,独任制、缺席审理、期间与送达,突然之间,就变的立体而真实了起来,连曾经在考试前夕里复习,死活都记不住也背不下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顿时有了血肉。这或许就是实践的魅力吧。
每一个学法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在教材里或者案例中有过关于法理和人情的纠结。在复杂的案件中,尽管知道按照法律就应该如此判决执行,但总会不由自主的生出同情和怜悯之心,觉得法律未免太无情,事实真相千变万化,而适用的法律条文就这么几条,按照法律判决,就一定会公平公正吗?后来随着法学课程的学习、知识的逐步积累,我才慢慢明白:法律它不能绝对公平公正,但它可以最大范围内的实现公平与公正,目前的社会,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替代它的作用。而关于法理和人情的辩驳,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是冰冷的,但是法律人是有温度的。我们不能够用自我的价值判断来左右法律的实施,但却可以用有温度的行动和言语来履行作为法律人的职责。
在安定法庭,我第一次这么切实的感受到法律人们的温度。这些温度,藏在一次次法庭庭审中,为照顾完全不懂法律的老百姓,而用方言细细解释一些法律名词的意义;藏在一次次不辞辛苦的路途里,不问烈日和骄阳,不顾大雨和风雷,挨家挨户的调查取证,只为尽力查清事实,还原案件真相;藏在一次次调解的细声细语上,耐心地为吵架的夫妻、拌嘴的邻里剖析利害关系,劝解纠纷和矛盾而达成和解,尽力让每一位来法庭寻求帮助的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样的温度,让法理和人情形成了奇妙的平衡,维护着法庭的有效运转。我忽然明白,或许我们探究法理和人情哪个更重要的意义从来不就不在于该怎么取舍,而在于如何在互不干涉影响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在这里,我看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一个月的生活飞逝而过,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小小的法庭,好像已经有什么东西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变。还是那一方小小的办公桌,电脑前的人啪嗒啪嗒地写着法律文书;还是贴在墙上排的满满当当的庭审安排,排满了七月排八月;还是有新来的实习生,带着澎湃的热情和新鲜感开始学习如何整理卷宗,满心满眼都是憧憬和向往。尽管办公桌前的人换了又换,案子办完了一批又一批,这里始终平和又生气。
我想说对于众多在校的法学生们说,如果有机会,请你们一定要去基层法院看一看,去经历一趟,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现实中真正的庭审,去触摸基层法庭的温度。或许我们会在对于未来的迷茫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全国上下,我们有十六万多基层法官、一万多基层法庭、三千多个基层法院,从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银河,成为了构建我国公正司法环境第一道强有力的城墙,守卫着社会和谐稳定,守护着百姓安居乐业。在这里工作的人们,用肩膀扛起了群众的期望,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他们或许很平凡,但绝不平庸。
生命不止,未来可期。我奔星光而来,满载而归,不虚此行。